广告是什么?很多人会说是行销、是说服、是卖东西。但广告做得好,其实是“讲一个属于你的故事”——而这个“你”,不只是消费者本人,也可能是一整座城市、一个世代,甚至是一种说不出口的乡愁。
乡愁,不只是卖情怀那么简单。
ADVERTISEMENT
广告里的乡愁,不是叫你拿出阿嬷的照片来卖月饼,也不是在画面加点夕阳就能感动人心,真正有力的在地广告,是让你在看到它的那一刻,不自觉冒出一句:“哇,这不就是我们吗?”
还记得Petronas的农历新年广告吗?一家人围炉吃饭,长辈碎念、小孩玩手机、餐桌上那盘永远吃不完的鱼……那不是电影剧情,那是我们家的CCTV录影,这种贴地的故事,才是真正的文化共鸣炸弹,比KOL业配还能打动人心。
在地共鸣是什么?不是“加点方言”就够了
有些品牌以为在地化就是翻译成福建话,然后广告里加一句“bo jio!”就很地道,拜托,我们的文化不是只有“lah、leh、lor”,真正的在地化,是进入生活脉络,是捕捉习惯、气味与情感——那些你说不出但看得到的东西。
假设一则中秋节广告,故事本来感人肺腑:爷爷悄悄把最圆的月饼留给孙女,背景音乐配合琵琶声,画面柔焦催泪,眼泪正要掉下来时,画面一黑:“现在买五送一,还送保冷袋!”,观众瞬间从怀旧穿越到杂货店,文化认同变成价格比较,一秒变脸。
结论:文化要软销,不能硬卖。
为什么在地共鸣那么有效?因为人在外,心却没走远。
一个大马留学生在异国看到Maggi快熟面广告,就能激动落泪,不是因为面有多好吃,而是因为那碗面,让他想起妈妈在厨房大喊:“要不要加蛋?”这种潜藏在日常的小符号,就是文化认同的引信,一点就着。
广告学者早就发现,越是日常越容易建立“感情投射”,也就是我们会不自觉把自己放进故事里,你看到一个广告,觉得“像极了我们家”,那你就被成功打动了。
如何唤起共鸣?几个不藏私的做法
找对文化符号:榴梿、塑料椅、收音机播《夜来香》等等,这些东西比网红还有记忆点。找出大家“一看就懂”的在地符号,就是打开情感大门的钥匙。
说人话,用人情:别高高在上讲品牌理念,说说你外公怎么用你的奶粉泡咖啡,大家比较有兴趣,情感、亲情、友情是全世界共通的语言。
让人看到自己:你的主角可以不完美,但要真实,与其请俊男美女演青春片,不如拍个中年人下班坐巴士睡着、梦到小时候跟弟弟抢汽水——共鸣感立马升级。
不要强推促销:真的,观众在感动时最怕看到“买就送”,该收就收,该讲人话就讲人话,促销信息请留在最后3秒,不然只会毁了整支片。
广告不只是卖产品,而是卖“我们是谁”。
好的广告不只是让你买单,而是让你点头,让你在百忙之中,因为一支短片、一句方言、一个熟悉的场景,突然放慢脚步,想起你的家、你的街坊、你的那一碗热汤,这时候,品牌才真正走进了你心里,变成你故事的一部分。
毕竟,这世界的商品太多,但让人愿意一再回头的,是那种“好像我家的味道”的感觉。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