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芙蓉17日讯)生猪肉价格一涨再涨,业者们大叹生意难做,担心进一步调价,会让猪肉变得更“吃不起”,吓跑原本就不多的顾客。
受到非洲猪瘟的影响,本地生猪肉价格今年在短短两个月内已三度调涨,从本周起更上涨至每100公斤1780令吉,堪称全亚洲,乃至全球最高纪录。
ADVERTISEMENT
然而,此前猪肉价格持续上扬已对市场造成严重冲击,如今再度上涨,无疑造成原本就惨淡的生意雪上加霜。
据早前报道,自2022年至今年5月,本地生猪肉价格从每100公斤750令吉涨至1780令吉,累计涨幅高达1030令吉,或137.5%,期间总共调涨14次,仅下调过两次。

尽管价格不断上涨,受访的猪肉业者大多表示不敢立即跟随调价,担心贸然涨价会吓跑顾客,因此选择先通知顾客,或延后至下周才调整零售价;也有业者选择随供应商报价逐步微调价格。
一些业者坦言,很多人误以为猪肉可以“贵来贵卖”,但现实是“贵来却没人买”,调高价格还会引起顾客的抱怨,让他们感到十分无奈,尤其当前市场低迷,更是难上加难。
他们指出,生猪肉的成本提高已严重压缩利润,许多同行反映赚到的钱仅够应付开销,若情况持续恶化,只能考虑打包提前退休。

随着价格不断飙升,猪肉也已逐渐成为老百姓“吃不起”的食材,无论是猪农、业者还是消费者都深受影响,即使端午节临近,市场也未见明显需求回升。
业者指出,猪肉价格连年上涨,加上冠病疫情期间引发的通货膨胀,民众的消费习惯已发生显著变化,以往为家庭购买猪肉的老顾客,如今明显减少购买次数。
有业者坦言,猪肉已不再是许多家庭的首选蛋白质来源,他们反而优先选择价格较为亲民的鸡蛋、鸡肉和鱼肉,猪肉则成了最后的选择,甚至转向购买价格更低的进口猪肉。
不少业者也指出,餐饮业者为降低成本,正逐渐减少猪肉的使用比例,若菜品风味受影响不大,便改用鸡肉或鱼肉替代。
“如果到餐馆用餐,你会发现他们都推荐鸡肉或鱼肉料理,而猪肉相关的菜色越来越少,因为市场真的太冷清了。”
其中一位业者还举例,一名售卖云吞面的摊贩,以前每天会采购15公斤猪肉来制作叉烧和馅料,如今只买7公斤,卖完就不再补货。
他感叹,当前生意难做,若情况持续不改善,许多业者恐怕只能选择退出市场。

森美兰屠业行主席兼福记生烧猪肉店业者邱天送受访时指出,近期生猪肉价格持续上涨,主因是非洲猪瘟导致生猪农场货源紧缺,市场供应不足,进而推高价格,但价格上涨却导致消费者减少购买,形成恶性循环。
他说,今年农历新年前,生猪肉价格有约六个月维持稳定,但今年开始上涨,导致消费者一时间难以接受,纷纷减少购买,甚至暂时不买。
他强调,此次调涨的只是生猪肉的价格,还未包括屠宰费、运输费与人工费等其他成本,因此在种种因素叠加之下,零售价格自然节节上升。
他坦言,猪农开出的高价令猪肉业者几乎无利可图,因为并不是所有猪肉部位都能以高价售出,利润不一定就此增加。
“像五花肉每公斤或许可以卖到40多令吉,但一片猪头皮可能只有6至7令吉,价格涨了不代表利润就一定增加。”
他也透露,随着顾客的购买意愿大幅下降,他店内的猪肉销量已暴跌约70%。

顺华猪肉档东主谭先生透露,虽然外界普遍认为生猪肉的价格在今年内仅调涨了三次,但实际上涨价的次数远不止于此。
他指出,目前生猪肉价格并未由公会统一规定,因此售价都是由业者自行决定,只要顾客能接受,业者就会照实际情况定价,但面对越来越多顾客的抱怨,他们也感到无奈。
他感叹,自己从事猪肉行业近40年,明显感受到生意一年比一年难做,利润最多只能赚回成本,人工费等于白做,基本上是在“吃老本”。
他说,由于进货价格过高,如今也不敢进太多货,手上有的猪肉卖完就算,不敢再压库存以减少风险。

另一名经营猪肉摊近10年的邱女士坦言,早期还能看到利润,但现在因为价格涨得太频繁,连上个月赚到的钱都要拿来进这个月的货,根本存不到钱,行情非常低迷。
“以前做生意还不需要特别动用储蓄进货,但现在却要把上个月的利润全拿来买货,看不到钱进来,还不如别做,把钱拿去用可能还更划算。”
她透露,如今生意惨淡,连过去偶尔光顾的一些家庭主妇都不见了,而部分长者为了省钱也宁愿每天打包杂饭果腹,不再特意买菜回家煮,因为食材价格太高,负担不起。
“有些家庭经济比较吃紧的顾客,以前还会来买五、六块钱的猪肉自己煮来吃,现在连人影都看不到了。”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