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的良心被当成驴肺,有些善意终究敌不过人心的猜疑。
我对咖啡的热爱,始于吉隆坡求学时期,那时的我怀抱着梦想,从小城镇来到充满钢筋水泥的都市,看着那些穿着时尚、说着流利英语的城市孩子,买一杯16令吉的摩卡冰沙毫不费力,在星巴克的落地窗边优雅地啜饮,温习功课。
ADVERTISEMENT
而我,则在打工与课业之间奔波,日子过得紧巴巴,那时候与室友为了节省开销,一罐豆豉鲮鱼甚至要分成三顿来吃。
也许正因如此,我对“喝得起一杯咖啡”有着难以言喻的向往,毕业后,我如愿进入新闻界工作,首个月的薪水还没焐热,就到附近的商场,毫不犹豫买下一杯热拿铁,那一刻,手心传来的温度,仿佛象征着我的成年礼。
从那天开始,星巴克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是写稿还是周末放空,我不是在星巴克,就是在前往星巴克的路上,咖啡,成了我生活的陪伴,也是一种慰藉。
随着对咖啡文化的理解逐步加深,我开始梦想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咖啡馆,从学习拉花、辨识豆种、烘焙技巧,再到实操管理,每一步我都走得小心却坚。
后来,我如愿开了一间小小的咖啡馆,一步步拼凑出属于自己的专业,甚至开班授课,把对咖啡的热爱与经验分享出去。
虽然它只维持了短短两年便歇业,但那段时光仍是我人生中最丰盈的章节,我也因此了解了,兴趣归兴趣,事业归事业,咖啡对我来说,是纯粹的热爱,而不是被业绩压垮的生计。
这些年来,偶尔仍有业内朋友找我合作创业,也有人邀我协助培训团队,但我都婉拒了,我始终坚持,不将爱好变成压力,不想把热爱的咖啡香,淹没在现实的油烟与账本之间。
直到最近,一位老友开了咖啡馆,并引入一名所谓的“技术合伙人”,一位自诩“My coffee is best of the best”的咖啡师,让我对此满怀好奇,不料,实际见面后,对方的表现,却让我瞬间醒悟,所谓的咖啡师原来连“入门级别”都谈不上。
选豆和冲泡手法姑且不论,但他却连最基本的机器操作和卫生标准都远远不达标,奶泡蒸汽管挂着厚厚奶渍、冲煮头里残留干硬咖啡渣、压粉器直接摆在洋灰台面上,作为咖啡师的我,光是看着这些“日常操作”,就已感到毛骨悚然。
老友问我怎么看出端倪,我只是淡淡回答:“从吧台就能看出底子。”,任何咖啡师都不会犯下这种初学者都不该犯的低级错误。
我事后将这件事与一位经验老道的烘豆师分享,她听后只说了一句:“你确定他是咖啡师?不是骗子?”
那位“合伙人”美其名为技术股东,不仅没掏一分钱,连茶杯和设备都由我朋友一手包办,朋友本着信任与善意,包容对方,甚至为他提供种种便利,可换来的,却是无尽的指责与消耗。
我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多次试图劝说朋友,至少让对方承担一部分成本,好让合作更平等,然而朋友始终坚信“人性本善”,当好意给对方建议,反被倒打一耙,指责老友什么都没给、什么都没做好。
原以为善意可以换来尊重,谁知在某些人眼中,信任不过是用来利用的工具,确实不是每一份善意都能被善待。
但是,咖啡终究是诚实的,它不会说谎,不会背叛,它或许无法解决人生的难题,却能在心冷的时候,悄悄递上一点温暖。反观人心,却常常令人唏嘘!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