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德荣 | 白天同事,晚上老板



前阵子开车送领导到机场,突然旁边一辆车向我鸣笛,一看,是办公室的同事。我摇下车窗问他送谁去机场,他笑着说:“我兼职做Grab司机。”
另一个晚上,在汝来新城的商业区偶遇另一位办公室同事,正坐在店门口悠闲地吸水烟。我打趣问他怎么这么有闲情逸致,他回我一句:“这是我自己开的店,做点小生意。”
ADVERTISEMENT
那一刻,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白天同事,晚上老板”。一个不小心,打车遇见同事,他还得叫你“老板”;一个不留神,走进路边摊,摊主竟然是自己平日共事的人,反倒得你叫他“老板”。
说到底,不是大家志向远大,而是现实太逼人。副业不一定是兴趣,可能仅仅是为了生存。有时不是想多赚,而是不得不多赚。在这个时代,谁不是白天拼KPI,晚上拼生活?
也不能全怪个人。PNB研究院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马来西亚自2012年实施最低工资政策以来,在不同学历水平的初级员工之间,工资差距确实缩小了。低学历员工如PT3和SPM毕业生的实际工资过去十年增长明显,分别高达64%和37%。相比之下,学士学位持有者的工资涨幅仅有5%,有时甚至还下降。
与此同时,技术与职业教育与培训(TVET)文凭持有者的表现更令人瞩目,十年内工资上涨了14%,而传统学术型文凭仅增长2%。2022年,TVET文凭月薪达到1800令吉,几乎赶上学术型文凭的1850令吉。
薪资这回事,本就牵涉多层次因素:行业是否景气、你是否具备该领域的硬实力、公司是否盈利、管理层是否良好、老板是否惜才等,这些都决定了你在其中的“薪酬定价“。
我们说薪资低,但奢侈品依然热销;抱怨买不起房,房地产项目却一栋接一栋建起来,仿佛总有买家。夜里有时哼起《我是一只小小鸟》:“我怀疑是不是只有我的明天没有变得更好”,朋友偶尔也会轻声哼起《可惜不是你》……笑中带酸,酸中带着不舍与不甘。
从事教育多年,有时会反思:我们培养出来的,是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还是走入社会后连起薪都感到迷茫的人?一些大学打着“高就业率”的旗号,还有一些TVET课程直接宣传“毕业即3500令吉起薪”,这些承诺真的兑现了吗?
同样是在PNB研究院于2023年举办的《教育再想象:启发一个包容、创新与可持续的马来西亚》论坛中,也有一段论述:终身学习、职业培训与技能再造,是进一步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和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关键路径。唯有持续培养具备创业精神、创新能力与专业技能的人才,教育才能真正成为推动产业发展与国家进步的根基。
当“铁饭碗”不再稳妥,越来越多人开始拥抱“多元收入”与“跨界技能”。也许是起薪太低,也许是个人条件尚未匹配主业的高回报,我们只好透过副业探索现实的出路。换个角度想,这无非也是一种终身学习和自我提升。副业不只是一种收入选择,更是创业精神、专业能力与自我价值的延伸。
不是所有成长都立刻能看见结果,不是所有努力都会马上被认同。所以下次再遇见“白天同事,晚上老板”的朋友,别惊讶也别笑,那不是无奈的将就,而是认真的生活,奋斗的真实。
毕竟,在这个凡事都涨价,薪水却总是“等等看”的时代,唯一不贬值的,是你愿意不断努力、持续前行的样子。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