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家恩 | 年少不轻狂



“人不轻狂枉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听到长辈鼓励年轻人要大胆追梦,要趁着年轻勇敢去尝试、去犯错,倘若真的走错路,大不了重新来过。
然而,在功利主义盛行的当下,现代父母越来越倾向于为孩子铺好每一步路,深怕孩子输在起跑点,一旦出错,就归咎于孩子不够努力、不够乖,甚至通过言语和情感进行“PUA”。
ADVERTISEMENT
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中,孩子的真实情绪被压抑,习惯了不被理解、不能表达,同理心与责任感还没真正养成,就被硬塞进成绩与成就的条条框框里。
在亚洲家庭,这种现象更为严重,孩子一旦求救,就会被视为软弱;反抗,则被认为是“不孝”。当压抑累积到极限,往往不是默默承受,而是情绪崩溃,甚至演变为社会悲剧。
最近震惊全国的华小教师母子双尸案,再次引发人们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亲子关系、教育方式的审视与反思。相信许多人心中都疑惑,究竟年仅17岁的中学生,为何会对最亲近的母亲和哥哥痛下杀手?
坊间传闻,事件与学业考试压力及母亲的长期谩骂有关,但这是孩子残忍不孝,还是社会与家庭给予的期待过高,导致整起事件最终走向无法挽救的地步呢?
这位中学生的确做出了无法原谅的错事,但一位少年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失控,背后成因值得所有人警惕。
在悲剧发生前,他是否曾发出求救信号?大人是否又选择了忽视及否定,甚至继续施压?
近年来,全球未成年犯下重罪的事件明显增多,且有低龄化的趋势,由此可见,这起事件并非个案,而是社会结构出了问题。
社交媒体不断强化比较心态,青少年更容易沉溺于金钱与名利的短期满足,有的将物质视为人生的唯一追求,有的为了成绩一心只求“全A”,还有的则彻底放纵自我,通过极端行为来满足内心的私欲与空虚。
在鼓励年轻人“做自己”之前,是否更应该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如何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例如,偷懒不做功课被惩罚,是自然后果;考试成绩不理想,也要自己面对。这不是残酷,而是基本的“因果教育”,比起为孩子挡风遮雨,更应教他们如何应对风雨。
年少轻狂,本是青春该有的模样,但“轻狂”不代表无视他人与逃避责任,如何在这个多元复杂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孩子的同理心、自控力和价值观,是家庭与社会共同的课题。
唯有让年轻人理解“做自己”并非为所欲为,而是在尊重他人、对自己人生负责的基础上,活出独一无二的自己,才是年少轻狂的真正意义。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