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明艳 | 干手净脚的政策,凌乱的人心



我自问不是嗜酒如命的人,大部分时候都不会主动喝酒,尤其随着年纪渐长,身体渐弱,甚至算得上对酒精相当抵触,能不喝就不喝。
不过,也有偶尔放纵的时候。例如在旅游胜地,又或者站在海边时,总觉得“喝一杯”也挺好的,仿佛才符合那种自在松弛的氛围。特别是每次去到浮罗交怡,酒比可乐还便宜的海岛,不喝上两杯,总觉得欠了点什么,像是少了度假的灵魂。
ADVERTISEMENT
年轻时的我和两个好友,曾多次带着半打啤酒,特地驾车到波德申人烟稀少的沙滩,三个人就那样躺在沙地上,看星星,吹海风,一边喝着冰凉的啤酒,一边聊着未来。
那时候的我们,以为前方有无限可能,以为梦想就在转角处等着我们。如今多年过去了,当年的“三剑客”也各自在生活的轨道上安稳前行,或许并没有成为自己曾畅想过的那般模样,但那一晚晚促膝长谈的夜晚,年少轻狂的傻劲,始终是我人生中无法轻易抹去的美好回忆。
我有时也会想,等年纪更大一点,如果还能有机会,约那两个老朋友,再去同一个海滩吹吹风,聊聊天,喝一杯,会是多么难得的幸福。但随着这项“海滩禁酒”政策正式落实,我忽然意识到,或许再也没有那样的机会了。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文化色彩的国家。饮酒,纵使不见得是高尚或值得鼓励的传统,但对于非穆斯林来说,它本就是文化的一部分。尤其对华人来说,推杯换盏间,话题自然就打通了,气氛也就活络了,对很多人来说,这不是陋习,而是一种人情味。
遗憾的是,森州政府并未试图在“人情味”与“公共秩序”之间找平衡。2026年是森州旅游年,原以为可以看到许多让人期待的亮点,结果却是继禁止沙滩露营后,如今又来个沙滩禁酒。听起来确实“健康”了不少,但也让人啼笑皆非。
针对这项课题,我访问过不少YB,想听听他们的看法,他们却是一致地尴尬,言语间小心翼翼,虽说不至于直言反对,但也没有任何一位真心地认同。有的苦笑着说“可以理解”,有的说“多数人支持”,但私底下,他们都明白,这不是多元社会中成熟政府该有的决策方式。
仿佛以后来到波德申旅游的正确打开方式,应该是骑脚车、跑步、做早操、跳zumba,甚至打太极。反正,不能露营,不能喝酒,只能做“健康”的休闲活动。问题是,我们的人生,真的只能被定义为这些“安全”的模样吗?
为了避免有人留下垃圾,于是不抓“垃圾虫”,直接禁露营;为了避免有人酗酒闹事,于是不抓闹事者,直接禁酒。这样干净利落的政策,说穿了,不过是行政上的偷懒。
我相信,没有人喜欢沙滩上酒瓶碎裂、夜里吵闹喧哗,更不愿带着家人出游时,看到不堪的醉态。但把所有问题归咎于“喝酒”,就像把所有交通事故归咎于“开车”,荒谬又草率。
即便我不是酒鬼,也不常喝酒,但我依然反对这样“一刀切”的政策,不是为了那杯酒,而是为了那个可以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
一个成熟的社会,不应由少数人的极端行为决定多数人的权利,真正负责任的政府,是该立法规范,也该执法严明,而不是以“禁止”代替管理。
也许终有一天,我们连坐在沙滩上吹海风都会被视为“不安全”;但在那一天来临之前,我至少还可以说一句:我怀念那个可以自由地在星空下,和朋友喝一杯的马来西亚。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