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家强 | 不能打不能骂,教育还能怎么教?



最近,国内校园频频传出霸凌、打斗、轮奸、甚至命案事件,社会舆论哗然。有人主张恢复校内鞭刑,也有人呼吁政府应禁止16岁以下的学生使用社交媒体,甚至有人提出要全面检讨教育体系。然而,这些声音虽然多元,却都指向同一个核心问题:我们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近年来,教育现场的气氛愈发敏感。教师既要教学,又要小心翼翼地不触碰“禁区”。体罚被全面禁止、严词责备被视为“情绪暴力”、稍有不慎就可能被家长投诉、上报、甚至被迫面对法律程序。教师的教育热诚,逐渐被恐惧与无力感取代。于是我们看到,越来越多老师选择“少说为妙”,甚至提早退休,早日远离这个圈子,学生的纪律问题则越演越烈。
ADVERTISEMENT
如今的家长,彷佛将所有教育责任都推给学校。孩子成绩不好,就责怪老师教学不力;孩子受了委屈,立刻兴师问罪,要求学校“给个交代”,甚至告上法庭。
结果,学校在压力下不敢惩戒,教师在恐惧中不敢教导。当责任界线模糊,教育现场的信任基础也被一层层侵蚀。教师成了“服务员”,学生变成“客户”,而教育的尊严,也在这种角色错置中悄然流失。
其实,家长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待他人的态度、面对挫折的方式,无不在孩子心中留下深远的印记。所谓“三岁看大,七岁定终身“,家庭教育是人格与品格的基石。若孩子从小未能被塑造成有礼、有责任感、懂得尊重他人的人,等到他们踏出校园,由社会来“教训”,那学费往往会更高昂,代价也会更残酷。
一个没有界限感的孩子,长大后很难在社会中立足。当他习惯了“有问题别人会帮我处理”、当他从未学会承担后果,他便无法理解社会的规则与责任。这样的教育结果,不仅伤害个人前途,更危及整体社会的秩序。
教育的本质,是爱与纪律并重。没有纪律的爱,只会养出任性的孩子;没有爱的纪律,则会变成冷酷的权威。如今的教育环境之所以陷入困境,是因为社会过度强调“保护孩子”,却忽略了“培养责任”。我们害怕孩子哭、怕他们受挫,却忘了人生的成长本来就伴随著痛苦与磨练。
要走出这个困局,社会必须重新检视教育的定位。学校不是补习中心,教师不是服务员;家长不能只是监督者,更应是教育的共同参与者。政府也应在制度上给予教师合理的管教权限,建立明确的纪律框架,同时教育家长理解“管教”并不等于“伤害”。唯有三方携手,教育才可能回归正轨。
我们也该重新思考,什么才是“现代教育”?是完全放任孩子自由发展,还是给予他们明确的规范与方向?真正的教育,不是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而是让他懂得自律、自重与自省。
如果一味强调权利,却忽略责任;只重视成绩,却放弃品德;那么,我们最终培养的,不是健全的人,而是脆弱、任性、无法面对现实的一代。
教育,不该沦为社会矛盾的牺牲品,当家长、教师与政府都能回到教育的初衷:教会孩子做人,培养他成为负责任、有同理心、懂得尊重的人,那时,我们的校园或许才能真正回归平静与纯真。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