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城小食光 | 公市金发饭档三代掌厨 靠味道留住老顾客



(芙蓉24日讯)没有铺张装潢、没有社媒宣传,这间由第三代掌厨、经营数十年的杂饭档,每天以最朴实的方式,为顾客们送上一餐温饱,也守着一家人的味道。
现年54岁的余鸿源,是芙蓉公市金发饭档的第三代接班人,档口主打平民杂饭,一盘白饭,两三样菜,一碗汤,是许多上班族与街坊的日常,尽管只卖简单家常菜,但余鸿源却用心煮好每一份饭菜。
ADVERTISEMENT
余鸿源接受《花城》社区报访问时说,外婆与母亲早年也是餐饮业者,因此,从小他便在摊位旁耳濡目染,饮食业成了他人生的“默认选项”。

“我在中三后就到小甘蜜一间饭店当学徒,学了四五年才回来真正站上厨房。当年回到摊位帮忙时,煮饭、炒菜、调味,全靠时间与实践慢慢磨练。”
如今,他已在档口掌厨超过30年,老顾客看着他长大,他也陪伴着顾客从小孩变成父母、再带着孩子来吃饭。
“有些顾客以前是妈妈带着来,现在则带着孩子来吃饭,也有的老顾客许久未出现,再和他们的孩子见面时,才知道老顾客已经过世了。”

他坦言,时代变了,做餐饮越来越不容易,最大的问题是原料上涨、人手短缺,现在什么都贵,但顾客不一定明白,还是希望一盘饭能维持在合理价格,而他就尽量做到。
他说,自己最拿手的是“芋头扣肉”,但因为成本高昂,只在农历新年或有顾客预订时才会特别准备,不是他不做,而是要顾及价钱,材料贵了也没法硬撑。
他指出,不少人会抱怨老招牌味道变了,其实不是味道煮不回去,而是许多材料已经变质,猪肉、酱料、油全都跟以前不同了,再怎么煮,也不可能一模一样。

余鸿源说,芙蓉公市曾是市民生活的一部分,是大家买菜、吃饭、聊天的地方,过去,公市在傍晚时分依然有人潮,档口几乎一位难求,楼下、楼上都很多人。
他指出,然而,这样的热闹已成往事,随着大型连锁商场和餐饮店陆续设立,传统公市的人流逐渐被分散,尤其是推行电子停车系统后,许多上了年纪的顾客嫌麻烦干脆不来。
“与其吃个饭还要记得手机缴费,不如到外的小食中心,免费停车,坐一整天也没人管。”
他说,尽管如此,他依然每天早上6时就到公市,照常把饭菜一盘盘摆好,即使没有当年的热闹,但也早已习惯这个生活节奏。

余鸿源育有四名孩子,虽然孩子们偶尔也会到档口帮忙,但都没有意愿接手这份祖传事业。
他说,孩子们各自有不同的方向与理想,他也不勉强。如果他们有兴趣,他当然乐见其成;但如果没有,也不会强求,未来的发展无人知晓,最多到时就把档口交回芙蓉市政厅。
他坦言,疫情爆发初期,因为不允许堂食,饭档一度停业,他转行到朋友开的超市帮忙。饮食业是手停口停的行业,一旦没营业,就等于没收入。
“那时候因为堂食生意大受影响,朋友刚好开了间超市,叫我过去帮忙,以应付孩子的教育费与补习开销。”
对他而言,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吃不吃是其次,最重要的是孩子们的教育不受影响。

谈到饭档里遇过的种种人情冷暖,余鸿源则说,做生意久了,什么人都见过,也有些让人啼笑皆非的经历。
“有一次,有位男子上门说肚子饿,讨口饭吃,我看他可怜,就请他一餐,隔天,那人又出现,依旧说没钱吃饭,到了第三天还是到来,还搬出‘爸爸妈妈没饭吃’之类的理由。”
他说,后来他都婉拒了,结果旁边有顾客看不过眼,说“餐饮业者请人吃一餐没什么损失”,他无奈地说,确实一餐饭没什么大不了,但那人有手有脚,明明能工作能力,却天天来讨饭,这样不对。
他指出,小贩做的是薄利生意,不像大企业,每一碟饭、每一碗汤,都是用汗水换来的,而他不是不愿意帮,但有些人,是利用你的善意。
他也曾遇过更夸张的状况,有顾客向他讨饭不成,还作状要动手打人。做这行,让他见到形形色色的人,也让他从中领悟不少。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