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珮敏 | 别再怪原生家庭了


近几年,“原生家庭”成了热门词汇。凡是谈及人际关系、情绪问题、恋爱挫折等,很多人都会脱口而出:“都是因为原生家庭。”
ADVERTISEMENT
这听起来挺合理,也确实有道理;然而我们太容易将“理解”变成“推卸”,甚至把“过去的伤”当作“永远的理由”。
没错,原生家庭确实影响我们,尤其从童年至成年阶段,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父母的相处方式、情绪表达、生活习惯,甚至是餐桌上的沉默,都在无声地塑造我们。
但,这不代表命定!
心理学家荣格说过:“除非你让潜意识变成有意识,否则它将主导你的人生,而你会称之为命运。”这表示,只要我们不去看见自己的模式、不愿承认它的存在,我们就会一再重复它。
就像你讨厌父母控制,却发现自己长大后也在控制别人;你埋怨父母冷漠,却发现自己也不敢靠近任何人。当我们以为自己已在反抗,其实只是继续被牵动着。
最近遇到一位朋友,他的父亲因欠债失信,没想到自己也走上相同的道路。当事情被揭发,他一味责怪父亲和家人没有给予足够的关心与爱。责怪很容易,改变很难;而疗愈的第一步就是要承认影响,第二步则是选择不再被影响。
换言之,当个人开始为自己的行为、情绪与决定负责,那就不再只是原生家庭的“延伸版”,乃开始成为自己人生的主宰者。
当然,这过程是疼痛的。
毕竟有些人真的经历了很“糟糕”的成长:父母吵架、家暴、偏心、忽略、冷暴力等。这些伤口不能被轻看,但更重要的问题是:你要继续让它定义你?或是你开始定义自己?
疗愈从来就不是要你原谅父母,而是邀请我们重新认识自己,选择不再被“他们的方式”限制自己的人生。
我常对人说,过去的我不懂怎么爱,但如今因为上帝,我学会了爱,并以自己的方式,把爱活出来,温暖身边人,因为我相信自己可以打破死循环,用不同的方式爱下一代,甚至创造更好的未来。
因此,请别再说“都是原生家庭的错”指责,只会让我们的生命停滞。这话或许能暂时让你舒服,却也让你停在原地。
父母的故事已经写完,但自己的人生得继续,那就由自己编写吧!那位曾经受伤的“小孩”,其实终能成为一位有力量的大人。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