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光忠 | 谁愿意被“领养”?谁有资格当领养人?


“领养”这个词,其实一直陪伴我们的成长过程,小时候听长辈说领养孤儿、环境不错家庭去领养清寒家庭的孩子;学校校长领养成绩较差班级或者学生,领养别人都有一种优越感,被领养的都存在一种自卑感。
领养让人以偏概全就是一面倒的意思,由好的照顾不好的,被领养的都是比较受到同情的,只能以弱者姿态生存,这种被同情的心里其实很难受,没有人喜欢被同情,形成一种阶级之分。
ADVERTISEMENT
沙巴州选出现的“领养论”持续发酵,只因为自认做的还不错的部长,出自好心要为一些他认为还做到不够好的地方出一分力,就像在演讲中加强修饰语句语气一样:“我要领养你”,我会好好照顾你的意思。
政治领袖向整个社区承诺说要领养一条街、一座村、一座山、甚至整个地区,都无可厚非,它的原意是带着温情的,是一种责任,是对弱势者的扶持,是愿意长期投入的承诺。
可惜这个词句听在被领养的人的耳里就非常不舒服,学校里清寒学生也不喜欢被当作弱者看待,当这个词漂移到政治领域,尤其在沙巴州选争论中突然变味──变成了沙巴政客揶揄西马政客的口头禅:“领养选区”变成一种侮辱。
各种嘲讽论点都集中在把选民当作是受到同情的弱者,或者把人民当成孤儿,政治人物扮演领养人角色并不会为自己加分,反而让人感觉自视过高,高高在上,可以决定别人的命运。
以前小时候很喜欢看火箭的牛仔议员或者草根领袖演讲,那种痛骂政府不顾人民生死,骂到七情上脸面部扭曲的吼叫声很过瘾,心底里默默把他们当作人民英雄,感觉他们和平民百姓一样都是普通人。
可是时代变了,执政后有人升华变成高人一等,当牛仔们变成了牛棚的主人,脸孔就大不同了,自我感觉开始膨胀,讲话就少了客套话,失去了同理心,更加注重礼仪、阶级和水平,依旧觉得自己出钱出力为民做事的大爷,开始常会埋怨人民不了解官场文化,觉得人们不懂感恩。
人民不了解如何做官不出奇,因为都没干过,可是官们不了解人民需求就讲不过去,说到底都是一起辛苦走过来的,人民要的安居乐业只是最基本服务要求,人民最忌大官大摆官威。
成为大官别只顾在人前威风凛凛,说出每一句话都必须深思熟虑,讲出去做不到或者讲出去收不回,最后硬着头皮一撑到底,只会招人话柄惹人厌恶,换来得不偿失下场。
民主政治应有的姿态就是真诚,人民需要的是合作关系,不是上下关系,“领养”这字眼虽无贬义,可是听了不舒服,会让人低下头承受,一旦有了“施舍意味”就触动了人民的神经线,让人感觉尊严与主体性受到挑战。
政客要让人民听懂舒服的字句,不要一直将自己置于最高点,不要把选民当作被动接受的对象,人民对这种“施恩者”姿态特别敏感,用脑为人民着想的政客,应该把
一些潜台词改用:“我愿意管”、“我愿意负责”或者“我愿意投入服务”,不是更好吗?
政治人物喜欢“领养”,因为成本低、效果快,“领养”这个词在政治上很方便,不需要马上提出实际政策,不需要解释资源从那里来,更不需要解决结构性问题,只需要一个救世主姿态,可是地区不同,效果不一样。
长期被人看扁的地方,资源一直受到搜刮,这次不受你这套“领养论”买单,最后谁领养谁,谁说了算,将会全数反映在州选成绩上。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