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海南话

太平前民选市议员王建林,乃六十年代迄今硕果仅存的政治人物,虽然只是一名市议员,但一生经历了风风雨雨,充满坎坷传奇。如今采访他,为了留下其个人珍贵的太平地方历史资料。 上期提到王建林在一家杂货店工作。有一日,由于工作太累,晚上糊纸袋时睡着了,半夜下起雨来,淋湿了纸袋,翌日一早老板发现就给他一巴掌,他怒气冲天,与老板打架。事后就不想再留在这里,便走去对面品相咖啡店讲起此事,咖啡店老板(广府籍)马上叫他在此工作,于是改当咖啡员工。 咖啡店的工资一个月也是20元,工作时间更长,早上做到晚上11点左右,晚上还得顾麻将桌,赌友是赌到天亮的,他就睡在旁边的帆布椅,经常被他们戏弄,如拿冰块放进他的嘴巴里,令他吓得跳起来。老板的祖母嘴巴一直唠叨不停地讲他,他受不了,每天和她应嘴吵架,因此学习到了广府话。 后来辞职不干,自己踏脚车贩卖糕粿,在太平市区割了糕粿到甘文丁等地区售卖,一天一百块的糕粿,卖完可获三元,卖不完就亏了。一块糕粿售价一角钱,两块则优惠卖一角半(15分)。除了糕粿,也贩卖冰激凌、面包等等。 再后来到甘文丁海南人经营的面包店“和成”当学徒,诸如刨椰丝、炖咖椰、做面包等等,他在此也学到海南话。工资一个月35元,一周休息一天,每天下午得踏三轮车载面包到太平古打律,寄啰哩把面包运到十八丁售卖。 其父亲则在非法地耕种番薯、辣椒及菜豆等。番薯是筑起一条“番薯堤”,栽在堤上的番薯晒不到阳光才不会臭“兄”味,然后在番薯堤之间的“番薯沟”里,栽种芋。 他们也养猪,即向鱼贩买了臭鱼来喂猪(有掺其他饲料),猪屎则作为肥料。先把猪屎倒进地下的土坑里,待发酵后装进铁通煮成稠状就拿去给植物沃肥,煮过的猪屎杀死了屎里的细菌,避免植物被细菌吃了烂掉死去。也将发酵后的猪屎装在室内一个大槽里,盖上铁盖,盖上导上管子,把猪屎产生的沼气引到火炉处做燃料,类似“瓦斯”煤气。 至于植物生虫问题,则采用“罗藤”来驱虫。那是一种植物的根,捣破它后浸水,就呈乳白色,拿来喷洒农作物,虫蚁因为味道而不来吃果实及叶子,是大自然的驱虫剂。三个月番薯收成后,就把番薯堤上的泥土推倒覆盖着芋,芋才会长大。芋必须种一年才收成。他经常来协助父亲务农。父亲后来搬到新华园附近的非法地耕种,也学会踏三轮车,就自己踏蔬菜到甘文丁卖给人家了。 养猪处附近有废矿潭,他们就养了草鱼(唐山鱼)、南鼓鱼、丝吧鱼、土刹(鲶鱼)、鳢鱼等等。鱼贩每隔一段时间会到来购买,整个潭里的鱼全买下,一斤才数角钱,而市价草鱼一斤是3元。价格由鱼贩说了算,一般上都不敢还价,不然他们会杯葛不买。 随后,王建林与友人余玉合股顶下甘榜槟榔一间杂货店,每人出资三百元。杂货店生意一般,他就到汉英书局买了一本 [vip_content_start] 字典《辞源》(五元五角),抄下生字来学习,进步神速,于是开始写文章投稿,第一篇稿寄到香港《知识半月刊》(孟君主编),文章题为《语言梦》,乃讽刺小品文,讥讽本地一些民选市议员不做事,靠着懂得英文,受到人们的奉承,又受到英女王的封赐等等,他预言自己也想当市议员。 这篇稿费十余元,令他兴奋不已,于是不停地写稿,笔耕不辍,一天可以写两三千字,多数是时事评论杂文等文章。有时候一个月的稿费有数十元,几乎是他的一个月的工资。 杂货店生意不好,便与合股人结束生意,改到太平依斯甘达路的“兴发”水果店当员工,工资80元,每天工作,睡店里,吃老板的。这时候余玉又邀他合资在亚三古邦树下开咖啡摊,那里是杜添福律师家族的土地,租金一个月15元,旁边有一水果摊,还有一家印度回教徒的嘛嘛咖啡摊。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李永球 | 从劳工到市议员(一) 李永球 | 从劳工到市议员(二) 李永球 | 从劳工到市议员(完结篇)
2月前
3月前
7月前
(昔加末28日讯)昔加末海南会馆主席吕文科表示,该会目前正在筹备开办海南话拼音班,以推展乡音传承运动。 他表示,大马海南人向来是靠口语相传学习海南话,而用拼音来教学海南话,能使大家更易掌握其发音。 他说,该会日前已派该会副主席陈月娥和副文书蔡侑花,前往芙蓉参加首次举办的全国海南话拼音教学师资培训营,希望能早日开办海南话拼音教学班。 他今午在该会与大马海南会馆联合会妇女团交流后,感谢该团在会上分享海南话拼音学习法,让昔加末海南乡亲受益良多。 大马海南会馆联合会妇女团团长陈开蓉表示,该团除了推展研究会、工作营、讲座、音乐会、出版家乡传统美食食谱、协助母会筹款,也协助母会大力推动乡音传承。 她表示,海南联合会共有77个属会,其中49个属会已设妇女团,该团希望今后能常组团访问各地属会,以加强联系和交流,并鼓励和协助姐妹们成立妇女组织,让全国77个属会都能成立妇女团。 她说,海南联会将在明年11月14日至16日,在槟城主办世界海南乡团联谊大会,而该团计划在“妇女论坛”举辧《绽放生命异彩》讲座,邀请多位杰出女性海南乡贤主讲分享,希望昔加末海南会馆和各地属团姐妹踊跃参与。 海南联会文教主任符福南也会上分享总会资讯,其他出席活动者有海南联会妇女团副总团长谢婷婷、秘书骆荣芳、财政王少珍、康乐主任王金兰、海南联会奖贷学金审委莫泰波、昔加末海南会馆副主席云惟忠、总务曾纪栊和副总务邢瀞仁等。  
7月前
2024年1月,马来亚大学中文系举办“第1届全国中学生汉语方言讲故事比赛”。校园中,各路方言声此起彼落;以马华散文为朗读文本,15位晋级决赛的参赛者以粤语、客家话、福建话、潮州话唤醒方言魅力。 筹委会主席兼马大中文系高级讲师杨迎楹表示,方言背后承载根深蒂固的文化,有的是地方情感,也可能是群体记忆。而方言研究者总是不停追赶时间——在它们消失以前,是否可以记下些什么? 方言展现地方与群体历史 早期先辈中国南来,说的就是各地方言。而经过长时间生活,语言会产生变化;不仅记录了大量历史现象及地方习俗,同时也反映人们的思维模式。 方言,仿佛一个地方的有声历史,如山歌、戏曲,在它们快速消亡之际,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作为方言语言学的研究者,杨迎楹表示最迫切想做的即是把它记下来。 她谈起方言调查的经验,小至个人,大至一个地方的语音系统都有不同的方式。她的硕博论文研究北马闽南语,“有一次去吉打一个小村落,发现他们说一种偏泉腔的福建话,当地人称作老福建。我很好奇为什么还能保留至今?” 于是他们透过口述历史,得知当初该地没有陆路交通,河流是唯一通道。“当地人如果要从该地去到市中心做生意,带着货物上船到市区贩售几天,再把新的货物带回来,往返一周就过去了。” “正是因为这样的不方便,导致他们较少外出,方言才得以保存。”研究方言对杨迎楹而言,“有时候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地方,或一个群体的历史。” 而方言最大的对手是时间。一个年长的人,一天过去又老去一些——“你能不能趁这些人还在的时候,记下一些东西?”她提出这样的疑问。 广邀方言发音人,举办记音成果展 别再说年轻人不懂方言,参加“第一届全国中学生汉语方言讲故事比赛”的学生们,大部分都能掌握一种以上的方言。好比父亲是潮州人,母亲是福建人的吴康仁,同样因为从小习得而能说一口流利的潮州话与福建话。 活动当天,汉语方言展还有其他环节增色,如汉语方言展览、表演嘉宾乙狼、张盛德带来福建话创作朗诵与演唱。而杨迎楹在致辞中表示,此次汉语方言展源于马大中文系开设的“汉语方言学”课程。 “看到社会越来越认同方言和华人文化的传承,甚至开始有一种危机感,许多家庭都希望孩子能够说方言,我们也觉得学术不应该再等了,加上得到马大教学强化研究补助(TERG)的经费,最终促成了这次的汉语方言活动。” 课程中,他们邀请了数位来自社会能说不同方言的人,包括海南话、粤语、客家话、福建话等到课堂发音,让学生学习使用国际音标记音,展览便是部分成果。 不同年龄阶层的方言使用情况 1980年代至2000年代,马来西亚民间团体推动“多讲华语,少讲方言”运动,还深刻地烙印在我们记忆中。小学期间,课堂上禁止说方言,否则被记名扣分,这些也是此次参赛者对于方言的印象。 杨迎楹则表示,这个运动有其时代因素,在多种方言之间采用华语作为共通语是一个折中方案。 而渐渐的,当方言退位并疏于使用,萎缩的情况便也加速。她提出研究结果显示,如今全马各种方言的使用情况,在不同年龄阶段皆有别。 老年:普遍上能说一种流利的方言 中年:因与不同籍贯的人一起工作而擅长多种方言 青年:随着年龄往下,掌握的程度也越低 中年人能掌握多种方言,原因就在于语言的使用对象较为广泛。“比如父母、邻居、亲戚都是不同方言群的人,方言是他们沟通的媒介语。但可以看到,当他们与自己的小孩说话,大家趋向于转为华语及英语。” 而这样的现象,则似乎与语言的实际价值息息相关——华语及英语能应用在学术之上,经济价值也更高,方言的学习便也逐渐退位。 “我们虽然不认为语言有优劣,可是使用者在心理上会分辨哪一个语言的实用性更高。” 在语言环境中,方言可自然习得 普遍上,家长或许认为方言作为一种语言,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学习;但在杨迎楹看来,“如果说成人学习语言,就有点像我们在大学要修一门外语,花时间去了解语法、词汇。但在一个家庭里,如果本来就存在方言,是一个自然的语言环境,那么实际上在这个情况下是‘习得’,而不是学习。” 好比演绎蔡晓玲散文〈末路花开〉的朱凯煊,家人都在说方言,正是在一个自然的语言环境之下习得。他笑说:“一出生从小听到大,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在讲,除了客家话,也会讲广东话。” 以客家话朗读现代散文,朱凯煊一开口便烘托出现场气氛。对他而言,“客家话相对来说比较粗鲁,但也很有感情。”尤其这篇文章的内容围绕在城市人塞车的日常——“偏幽默风,讲述塞车的恼人情绪,这不是谁都经历过吗?”   语言环境会让一个人在自然、无压力的情况下习得某种语言,“更有研究证明,孩子在7岁以前同时听多种语言并不会混淆,反而会对语言更加敏感,更有利于表达。” 而来自尊孔独立中学的李芷莹,从小在长辈的鼓励下学习方言,擅长广东与福建话。她以粤语朗读马华作家伍燕翎散文〈归去的风〉,与其他情感外放的演绎不同,文章讲述作者离世的母亲,她的朗读也较为内敛稳重。 李芷莹坦言,“方言从小学起并不难,因为听家里长辈讲,自然而然就会了。但如果中途要重新学新的方言,想必会比较挑战。” 对她来说,学习方言除了增加一门语言优势,也能加强与家中长辈的连结。“在比赛中,听到参赛者用福建话来朗读,突然会觉得亲切,就像从前跟家人讲话一样,”她说。此次汉语方言讲故事比赛,也多少增强了年轻人使用方言沟通的意愿。 增强凝聚力,打破隔代亲隔阂 方言最大的魅力在于凝聚力,尤其是隔代亲。从小,吴康仁与奶奶说潮州话,因此感情特别要好;反观其他兄弟姐妹因无法以方言沟通而稍有隔阂。除了家人之间,他也看重未来工作上的交流,即使身处异地,一口流利的方言也能拉近乡亲间的关系。 来自日新独立中学的吴康仁,以潮州话朗读陈宏量散文〈老茶室纪事〉。他说:“我和老师的关系比较友善,好像朋友一样。在学校,有时他们用福建或潮州话跟我沟通,我也用同样的方言对答。” 校方找来专业语音人士调整发音,而平时就有在使用福建话的吴康仁,直到参与了这次比赛才晓得正确音准,整体上加强了学生的方言水平。 方言讲故事比赛独特之余,对于参赛者而言挑战固然不小。吴康仁回忆起筹备的过程中,“慢慢一个一个字地翻译,来到决赛我们可以自行改稿,意思是把书面语改成口语,之后还要调整每个字的发音。” 评审陈诗蓉也认为,此次比赛的另一个难度,是把朗读文本从书面语转换为口语。“如果转换得顺畅,听众能更容易接收,甚至每个方言的语气助词都不一样,当学生把语气助词适当融入演绎,辅以语音与语调,故事能呈现得更丰富,”她说。 谁的方言才标准?语言最大功能是沟通 方言是否有标准?单是槟城与柔佛的潮州话就有极大差别,那谁才是真正的标准?评审讲评中陈诗蓉也表示,以闽南语为例,中部与北部的发音都不一样;但评审团与主办方达成共识:“语言的最大功用就是让人明白,因此只要参赛者能自然表达即可。” 杨迎楹认为,只要语言达到沟通的目的,就能实现它的功能。“我们会说标准,很多时候源于我们对华语的概念——要说一口标准的华语?” 但在方言里,她说:“只要这个群体都能理解,在该群体当中就是一个标准。”   更多新教育: 4位地贫女孩 用音乐传递希望 非一般体验 高中生实际际参与大学科研 【巴刹实验场01】以艺术激活 闲置10年公共空间 【巴刹实验场02】雨水感知装置艺术   以绿植凸显漏水问题
1年前
(依斯干达公主城30日讯)马来西亚海南会馆联合会第一副总会长拿督陈川正呼吁会员们创造讲海南话的环境,经常与孩子使用海南话沟通,才不至于让海南话失传。 他说,传承海南话必须马上开始,领导们更应该以身作则,用海南话与会员们沟通,这才能有效的传承海南话。 “我呼吁全国76个属会创造讲海南话的环境,而总会长拿督林秋雅就经常说,乡音就是我们的根,没有乡音就没有乡情。” 陈川正于昨晚出席士姑来海南会馆第四届理事会就职典礼暨会馆成立八周年联欢晚宴上致词时,如是指出。 当晚出席嘉宾包括国际贸易及工业部副部长刘镇东代表黄祥銮、马来西亚海南联合会第二副总会长拿督莫壮强、第五副总会长符气安、新山中华公会副财政何国光、士姑来天后宫理事会主席黄宗怡、士姑来海南会馆会长廖朝诗、筹委会主席陈文立等。 廖朝诗则表示,该会成立8年,在已故前任会长覃学树的努力下,已经在士姑来马星花园购置2层楼店面充做会所。 他说,很多年轻一辈已经不会讲海南话,因此传承海南话刻不容缓,会员们应该积极的传承,并且教育下一代学会讲海南话的重要性。 黄祥銮在会上则代表刘镇东宣布拨出3000令吉予士姑来海南会馆,并呼吁在依斯干达公主城辖下的非政府组织或社团,如有需要拨款可向该服务中心提出申请,在经过审查后将会拨出款项,协助社团履行社会责任。 士姑来海南会馆第四届理事会名单: 会长:廖朝诗,署理会长:陈文立, 第一副会长:李幸运,第二副会长:王克光,第三副会长:吴文华,第四副会长:范高金 总务:丁斐英,副:甘先钾 财政:王朝廷,副:邢桂宏 理事:罗福来、朱旆颐、彭业平、梁安朝、蔡用懷、覃业升、覃业斌、林子平、萧开富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