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食谱

父亲的大手常年劳作,上面布满了务农时遭受日晒雨淋所留下的印记。然而,当这只手掀起菜罩刹那,却是我记忆中最温暖的一幕。 至今,那晚的情景仍然如烙铁一般,深深刻印在我的脑海。 父亲拿起汤匙,凑到嘴边喝了一口我煮的汤。他半眯着眼,喉结随着入口的汤滑动了一下,我的心也跟着提到了胸口上。“嗯,丝瓜香甜,鸡脚也很滑嫩。父亲嘴上碎念着。说完,还对我投以嘉许的一眼,再看着母亲和妹妹一碗接一碗地舀汤,直到汤碗见底。平时极少得到赞美的我,细细回味着父亲的激赏在我心中留下的冲击。当晚,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睡。 这碗平平无奇的汤,是报纸上的家常食谱所赋予我的灵感。 在那个还没手机的年代,陪伴我度过青涩少年岁月的,是一本本记载着无数珍贵记忆的剪报。它见证了我的成长,更让我学会了一身好厨艺。 从15岁开始,我就对剪报着了迷。我们一家都爱阅报,家里订阅了一些日报如《星洲日报》,或是小报如《新生活报》之类,是母亲专门买来研究马票用的。每晚用过晚餐,父亲毫不例外地阅读报纸,母亲埋首于她的马票经,我则着迷于当时连载的【四人夜话】小说。 一次,我照常打开报纸,却被里头的一份食谱深深吸引住了。现在我仍然记得,食谱介绍的是一道家常滋补汤——丝瓜鸡脚花生汤。这汤最吸引我的是据说可以“补脚气”,父亲常年脚痛,最适合他不过了。 我果断地搁下报纸,兴致勃勃地到桥头菜车处买了相关的食材:丝瓜、花生、鸡脚。卖菜阿姨看我面生,还特地教我选择专门煲汤用的花生,让花生更容易软烂香甜。还有,鸡脚得选根根脚趾都丰满浑圆的,回家还得用剪刀为鸡脚美甲一番。 那一晚的成功,让一个想法在我心中悄悄萌生:我要收集更多的食谱做成剪报! 隔天,我爱惜地把有关食谱剪了下来,用手指沾上了胶水,再细心地把剪报四角用手推平,珍而重之地贴在我的科学大本练习簿上——我的第一本剪贴簿就这样诞生了。 靠剪报学会了做菜 出于对父亲赞美的渴望,我开始研究起报章上的食谱。食谱百花齐放,想尽办法得到我的青睐,我会先斟酌食材是不是容易取得,再看看烹饪过程会不会过于繁杂。适合的,我就会赶紧用剪刀细心地剪下来,再一张张地贴在我的剪报册子里。有的食谱配上了菜肴图片,更多的是纯文字食谱。由于嗜辣,我还收集了部分国文版本的食谱。 最早完成的剪报,飘着油烟味。学煮初期,由于不熟悉烹饪步骤,每次煮食之前,必定得让剪报陪在一边当督工,才煮得心安。这一来,在我疯狂吸收烹饪知识的同时,这些剪报也免不了吸收不少斑驳的油渍。 凭着这些剪报,我逐渐学会了一道道从不曾在餐桌上出现的菜肴。其中,父亲最为欣赏的是大火快炒的姜葱炒肉片,他曾经咬嚼着肉片激赞:比餐馆的还好吃!边说,边伸手去舀了一大匙的热腾腾肉片。 随着收集的食谱越来越多,我的剪贴簿也愈发丰腴。每天晚上功课做完,我会坐在沙发上逐篇剪报慢慢看,以便在烹煮时不手忙脚乱。到了后期,我已经把食谱背得瓜滚烂熟,不必边看食谱边煮食了。 父亲和一般传统华人家庭的一家之主一样,虽然肩负着养家的重担,和孩子们的关系却有点疏离。严肃的父亲没有什么特别的嗜好,除了唱歌,最大的快乐来自于品尝各类美食。然而母亲出身大户人家,对烹饪真的不怎么在行,只求让我们填饱肚子。偶尔,父亲还会因为母亲煮的菜过于重复而忍不住嘀咕,最后干脆自己抓起锅铲煮上几道拿手好菜。 想到父亲喝汤时的满足样子,加上耳边回荡不去的赞美声,我的人生慢慢起了变化。那天开始,放学回家后,我书包一丢,就开始在厨房忙碌。闷热的厨房,炒菜时冒出的浓烟,都无法阻挡我用心研制一道道美食。 有趣的是,父亲回家第一件事总不是洗澡,而是直接伸手打开菜罩,看看我煮了什么好料。随着菜罩重新放下,父亲的嘴角必定满意地上扬。那只掀起菜罩的手,打破了我和父亲之间的隔膜。偶尔,父亲在报章上看到想吃的,或是看起来好吃的,还会帮我把报纸留着。 为了更好地保存这些剪报,我还买了人生中第一本自粘式覆膜相册。几年下来,累积了五、六本,它们就放在客厅当眼处,方便我随时翻阅。 可惜,这些珍贵的相册,在父亲把老家出租给房客之后,竟然全部不翼而飞。当我得知这个晴天霹雳的消息,父亲一口接一口喝汤,父亲上扬的嘴角,父亲急着掀起菜罩的画面排山倒海地涌上我的脑海。我疯了似的掏箱倒柜,企图找出这些陪伴了我漫长成长岁月的老朋友们,却始终找不回它们,只好作罢。有时想起,还是忍不住怅然,就像和一位珍贵的老朋友从此失联。只能往好的方面想:也许它们遇到了一个和我一样热爱剪报的人,被珍而重之地收藏起来了? 如今科技发达,看报纸的人越来越少,更别说还有人有兴趣剪报了。现在想查找食谱,只要在小红书输入关键字,不到一秒就有几十个食谱任人挑选。然而,冰冷的屏幕,又怎么比得上当年那一张张的剪报?它虽然因为年月久远而泛黄,却记载着我最珍贵的记忆。对我来说,滑动手机的屏幕浏览食谱,远远比不上当年逐页翻阅剪报时,那淡淡的油墨味,和指尖所传来的幸福。唯一庆幸的是,至今经我手烹制的菜肴,仍然能满足家人挑剔的味蕾,尤其是父亲,他是我最为捧场的粉丝。 当年为了得到父亲的关怀而勤于剪报的画面已无法复制,却是我成长期间最珍贵的记忆。
3星期前
3星期前
嗨,我是居住在澳洲墨尔本的马来西亚陪读妈妈。虽然把一份正职丢了,上天却又为我开了一扇门。在一次机缘巧合下,我开始自修老人失智症的课题。这也让我大大了解到了老人失智症其实不可怕。它就是一把大雨伞,藏在雨伞里边的症状有超过120种,最常见的就是Parkinson。然而,患有老人失智症的他还是他,只是有时会忘了用餐时间,睡觉时间……也就是他们正经历着他们的第二个童年。 自从接触了这方面的知识,很自然地,我也感受到了已故的爷爷。我感受到了他当时的痛苦。有时很后悔,为什么当初因为对这个症状的不理解而害怕退缩;埋怨当时为什么只有我们照顾,为什么只有我们每个星期都要回去家乡;也不曾了解阿嬷的辛苦与无奈。 现在,自己的耐心大大增加了。来了澳洲一段时间,我开始在老人院当义工,在乐龄场所上班,听他们的故事,听他们的回忆。我也开始接触一些年长者的食谱。他们跟我们一样喜欢美食,却因为外界的不理解而忽略了他们。人,随着年纪增长,牙龈会萎缩,有时会因为佩戴假牙引起的不适而害怕咀嚼,看到好吃的也只能看不敢吃。 于是,我理解了老爸为什么有时会无法享受食物,而且会发出声音。不了解的人就会觉得,他们为什么不能静静地咀嚼。也有些人无法了解,为什么年长的人吃的食物总是要比一般咸一点、甜一点……因为味觉会随着年龄而慢慢失去。 味道唤起美好回忆 也因为这样,我想利用这个机会去找寻一切的味道。很老套的一句:我想去寻找记忆中的古老味道。味道唤起了回忆,也唤起了食欲。人老了,眼花了,可以佩戴眼镜;听不见的,可以佩戴助听器,但是味觉、嗅觉退化了……是无法被仪器代替的。结果只能靠食物的颜色、想像中的味道,唤起一切的美好回忆。 我希望得到妈妈们的帮助,提供“那些时候”的菜肴食谱,那些原本的味道,还有“agak-agak”的调味料。有了这些食谱,就能从中做出一些适合年长人士咀嚼的浓稠与细棉的食物,让他们也有享用美食的机会。漂洋过海来到澳洲的年长者,应该会很想念这种从前食物的味道吧。借此,除了感恩还是感恩!
2月前
3月前
4月前
父亲从事的是劳力活,大半辈子都在大芭里伐木。当年森林资源丰富,而伐木工虽然风险高,相对的收入也比其他工作多。父亲早上离家进入森林后,就必须待在大芭里做完所有的工,日落西山才从森林出来,除非是狂风暴雨,否则都不会浪费体力在无效益的进出活动中。因此父亲的午餐就只吃母亲大清早准备,以铝制格层装的便饭。工作的日子中,多数吃稀饭或白粥和两样配菜。配菜也极其简单如咸蛋或小鱼干,几乎没有吃到可补充蛋白质的肉类。要享用肉类食品也只有在晚饭时才可吃到。当时带饭格当午餐进入森林,大家都守着森林里的禁忌,就是对山神的敬畏,所以都不带含有猪肉的食品。 偏偏父亲就是爱吃肥猪肉的男人,父亲认为补充肥肉可以填补用出去的大量体力。因为工作需要,因此父亲是对肥猪肉任吃,而体型又不发福的那种。由于长年的体力劳作,父亲练就一身健美的身型,确实也算是一个肌肉男。 母亲则不同意父亲晚餐时吃的太油腻,因此每天餐桌上的肥猪肉也是限量版的,叫父亲吃得不过瘾,父亲常说:“到喉不到胃。”所以,父亲爱吃的南乳焖肥肉,猪脚醋和卤肉等,很少会在晚餐的桌上出现。父亲可说常常是“望肉止瘾”。反倒是,每当父亲休假或雨天不可入森林工作时,母亲就会大煮特煮一番,并且无限量地让父亲吃个满足。 写成一本“家传小食谱” 南乳焖猪肉,是母亲特别为父亲准备的其中一道肥肉料理。首先要选肥油层特多的五花肉才算合格。将猪肉切成粗块,用南乳、姜汁、酱油、盐和料酒腌制几小时,然后热锅冷油,细火炒干蒜沫,将肉块炸熟以前,将煤气火调大,用高温大火将猪油逼出,通常这个时候,狭窄的厨房已经飘着特有的香气,空气中飘着混着猪油的蒜香,香气诱发味蕾,令闻着香气的人肚腹作响,脑子想像煮熟的美食画面,早已垂涎欲滴了。 接下来加入早已切细片的黑木耳,翻炒几下,加入少量花雕油和一大碗清水,大火煮个20分钟,然后小火焖煮40分钟左右,一道香气袭人的南乳焖肥猪肉,就可上桌了,这是我家的家常便菜,但也是某些华人节日里不可或缺的传统美味。 后来父亲因年纪渐大,体力不能应付伐木粗活,因此改在火锯厂里上班。虽然不必冒险进入大森林,却依旧与提电锯脱离不了,父亲在火锯厂切割树桐,将大桐破成小块,好让锯板机可轻易锯木。 母亲也以照顾健康为理由,不鼓励父亲吃太多的肥肉,即便有从前的肥肉料理出现,也改用较多的瘦肉,并且烹煮的次数不像从前那么频密,同时也不再重口味了。(少盐少辣或少油) 虽然现在父母都逝世了,这道家常菜,我有幸在多次母亲下厨时,在旁边记录、边煮边学习。爱用文字记录的我,将母亲生前拿手好菜,写成一本“家传小食谱”,自己手写也画插画,可说是图文并茂,虽然字体潦草,但却是不同时期的笔迹,现在回看,蛮有其特殊的意义。经过自己多次的尝试烹煮,逐渐掌握调味和火候,读着记录本子,吃着完全没有母亲在旁提意见的成品,自己感觉虽然不及母亲好厨艺的一半,可是庆幸当时早有准备,否则现在要学习母亲的手艺,也只有凭记忆动手,估计可能更不比目前的轻松与便捷。 因此当想吃妈妈味食物时,至少我可以从自己的手写食谱找到回忆,并寄情于儿时的特色美味,思念父母之情,和口腹之欲都能得到满足,同时也起了传承功用,将母亲用爱心准备食物的好行为,代代相传,让家庭成员都蒙福和感恩。
6月前
8月前
当年的年糕香气,彷佛穿越时光,依旧鲜活地停留在丽秋的记忆里。   “咸甜年糕的主要材料就是糯米,然后虾米、猪肉,还有胡椒粉、酱油、糖。最关键的还有红葱油跟猪油,这些都是必备的。”     她边说边比划着,仿佛眼前有个隐形案板,食材已齐齐摆上。在介绍台湾风味的咸甜年糕之时,这位外国媳妇也大方地和我们分享她跨越台、马两地的人生故事。     从台湾到马来西亚 文化冲突与磨合   来自台湾彰化县的黄丽秋,1995年来到马来西亚。初到异乡,一切都是陌生的,语言、气候、文化,包括饮食习惯。   “刚来时,吉隆坡大部分人都讲广东话,我听不懂,也没办法用我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想法。”   她坦言,那段时间确实感到格格不入。食物上的适应也花了一些时间。   “台湾四季分明,饮食习惯也不同,而这里的食物很多都加了椰浆、咖喱、辣椒,刚开始完全吃不惯。”     她笑着回忆,最初只能挑虾面、板面、猪肉粉来吃,至于咖喱面、叻沙,则是过了好一阵子才慢慢接受。   “就像猫山王超好吃的!我第一次吃榴梿的时候真的吐,后来试着一小口一小口品尝,就会发现它的魅力所在。有些东西是要学习去欣赏的,如果没试过就说不行,那我觉得人生好像不够丰富。唯有尝试、接受,才能发现其中的美好”   丽秋认为,人生也是如此。   童年过年回忆 咸甜年糕成记忆纽带   虽然来到马来西亚已经30多年,但丽秋仍然会怀念台湾家乡的味道,特别是这道儿时过年时家家户户都会准备的咸甜年糕。但在大马,别说尝,不少人连听都没有听过年糕也有咸甜搭配的组合。   “刚开始马来西亚的朋友们对咸甜年糕都很疑惑,觉得好像不太搭。但尝试过后,很多人都说很特别,越吃越喜欢。”     咸甜年糕,顾名思义,既有咸味的层次,又保留了年糕本身的微甜。虾米、香菇、猪肉这些耐嚼而香浓的元素,让口感更加丰富。   “新鲜的猪油炸出来后,先炒香菇,炒出香气才会好吃,接着放虾米,再放五花肉丝。调味时酱油和胡椒粉很重要,台湾人不太吃辣,但胡椒粉可是一大特色。”   而泡过的香菇水与虾米水则是另一个关键。往沁透食材香气的水加入糖,煮开后再倒入糯米粉里搅拌。再把预先炒好的所有材料混合均匀,揉到光亮、不黏手的程度,就可以包进香蕉叶里压紧,上笼蒸煮。       丽秋回忆着儿时在鹿港老乡家家户户做年糕的情景,熟练地描述制作过程,每个步骤都带着童年记忆的温度。   “很好玩的。蒸年糕的锅子里还要放碎瓦片,因为要听它‘咯咯’作响,如果没声音了就表示要添水。”   而村庄里的人家会聚在一起制作年糕,蒸笼层层堆叠,透过整夜的炊烟,年糕的香气弥漫整个社区。   “那时候左右邻居会互相交换不同口味的年糕,有甜的、咸的、咸甜的,蒸好好就彼此切来分享,年味特别浓厚。”     虽然咸甜年糕可以复刻家乡味,但跨越两岸的文化差异,则需靠时间磨合。人生的起伏,虽然给丽秋上了一课又一课,但也让她懂得在逆境中去欣赏和接纳生命的无常。   婚姻经历风雨 从破碎中重生   当年丽秋嫁来马来西亚,与丈夫的婚姻和生活经历不少波折,让她感到迷茫和不安。离婚后的几年里,也曾有过低谷和自我怀疑,甚至后来命运再赐红线,她也因为自卑而一度不敢伸手牵。   “离婚过后 我觉得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我觉得我是会自卑的,我觉得好像他(现任丈夫)可以找更好的。但他说他完全不介意。那我也摊开讲,‘好,你不介意,你不要以后吵架时跟我讲这些有的没有的’。就是那种感觉。”     如今,丽秋和前夫两家人的关系都非常融洽,她与现任丈夫的关系,也证明了爱与尊重是建立在平等与包容之上。   “我们互相尊重彼此的过去,而未来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丽秋淡然地说,这段经历让她更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宽容与接纳,并且深刻体会到,真正的幸福并不是依赖他人,而是自己拥有足够的力量去迎接生活的每一个挑战。   心归何处?台湾、大马都是家   当被问到身为外国媳妇的身份认同,丽秋沉思片刻后说,这30年来,她也从未试图比较台湾和马来西亚哪个更好,因为这两个地方同样重要。   “我是觉得两个地方都是我的最爱。台湾我爱,这边也很爱。我不会去比较说,台湾怎么样,你们这边又如何。我是台湾人,也是一位马来西亚人。我觉得不分彼此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家”的定义,她的立场更为笃定。   “家,不是某个具体的地方,不是地理位置的关系,而是有你的人在的地方。我觉得家,就是家人。我们只要都在一起,或者心在一起,就是家人,就是我的家”       咸甜年糕材料    【材料A】 猪油 30克 香菇(大) 1朵 虾米 15克 猪肉 150克 油葱酥 30克 酱油 30克 胡椒粉 5克 鲜炒手(调味粉) 5克 【材料B】 糯米粉 300克 水 200克 糖 80克 香蕉叶   制作步骤    【炒制馅料】 · 预先泡发香菇和虾米。香菇切片备用,虾米若大小适中可不必切碎。 · 热锅融化猪油,倒入香菇煸香,接着加入虾米炒出香气,再倒入猪肉炒熟,逼出猪油。 · 沿着锅边倒入酱油,灼炝出锅气 · 倒入油葱酥,再加入胡椒粉和鲜炒手调味。 · 拌炒均匀后,起锅放凉备用。 【糯米粉团】 · 往200克水(可用泡虾米和香菇的水)倒入糖,加热搅拌至融化 · 先往糯米粉中浇入少许热糖水,揉出一个有粘性的小面絮。再往糯米粉中倒入剩余的糖水,揉搓成团。 · 把炒好的材料A倒入糯米粉团,搓揉至充分混合,表面光滑油亮。 【蒸煮年糕】 ·蒸笼内部铺上香蕉叶,放入糯米粉团,按压紧实后蒸煮1小时半至内里熟透。 ·蒸好的年糕放凉后,可切厚片干煎至表面焦脆再食用。     || 同场加映 || (点击以下标题看更多) 蛇年为什么有384天? 有猪肉、虾米、香菇 咸甜年糕你吃过吗? 挑选干货海味?海鲜如何保鲜?还要学插年花?这都有答案 百格告诉你开车出行秘籍 农历新年考考你 11道方言新春谜语 你能答对多少? 农历新年七大冷知识 过年聚会可以当话题
9月前
从台湾鹿港到马来西亚,丽秋用一块咸甜年糕连接故乡与异乡,承载儿时老家过年的记忆。 这道结合香菇、虾米、猪肉的独特年糕,不只是她家乡味的延续,也是一份情感纽带。丽秋也分享了当初来马时要适应新环境的心路历程,并述说她对“家”的定义。   咸甜年糕材料    【材料A】 猪油 30克 香菇(大) 1朵 虾米 15克 猪肉 150克 油葱酥 30克 酱油 30克 胡椒粉 5克 鲜炒手(调味粉) 5克 【材料B】 糯米粉 300克 水 200克 糖 80克 香蕉叶   制作步骤    【炒制馅料】 · 预先泡发香菇和虾米。香菇切片备用,虾米若大小适中可不必切碎。 · 热锅融化猪油,倒入香菇煸香,接着加入虾米炒出香气,再倒入猪肉炒熟,逼出猪油。 · 沿着锅边倒入酱油,灼炝出锅气 · 倒入油葱酥,再加入胡椒粉和鲜炒手调味。 · 拌炒均匀后,起锅放凉备用。 【糯米粉团】 · 往200克水(可用泡虾米和香菇的水)倒入糖,加热搅拌至融化 · 先往糯米粉中浇入少许热糖水,揉出一个有粘性的小面絮。再往糯米粉中倒入剩余的糖水,揉搓成团。 · 把炒好的材料A倒入糯米粉团,搓揉至充分混合,表面光滑油亮。 【蒸煮年糕】 ·蒸笼内部铺上香蕉叶,放入糯米粉团,按压紧实后蒸煮1小时半至内里熟透。 ·蒸好的年糕放凉后,可切厚片干煎至表面焦脆再食用。     || 同场加映 || (点击以下标题看更多) 蛇年为什么有384天? 有猪肉、虾米、香菇 咸甜年糕你吃过吗? 挑选干货海味?海鲜如何保鲜?还要学插年花?这都有答案 百格告诉你开车出行秘籍 农历新年考考你 11道方言新春谜语 你能答对多少? 农历新年七大冷知识 过年聚会可以当话题
9月前
(新加坡17日讯)宣布从台湾举家搬回新加坡生活的林湘萍,在台湾时为了抽离负面状态而学习烹饪,让自己从当初的盐糖不分成为如今的料理达人。 然而,让她遗憾的是没能留住“妈妈的味道”。 《8视界新闻网》报道,林湘萍日前上林慧玲主持的谈话性节目时说,她2009年与陈泓宇搭档主持美食节目,当时33岁的她连盐和糖都分不清楚,从未想过会成为进得厨房的太太。 她说:“直到10年前,我心疼老公Alex为兼顾家庭和事业,新加坡、台北两地跑,主动提出带着只有5个月大的孩子移居台湾。” “然而到了新环境,一切从零开始并不简单,我刚开始真的有点忧郁,因为没有朋友,一切都是陌生的,每天都不打扮自己了,就穿着睡衣,也不出门。” “直到有一天,我帮孩子换尿布,不知道什么原因,可能就是我太累了,一转身,孩子就从台子上掉下去了,当下真的是把我吓醒了!” 她终于意识到自己状态不对,必须尽快抽离,于是开始学习新的兴趣──烹饪和烘培。 写食谱记录“妈妈的味道” 林湘萍在台湾特别想念家乡的味道,但在当地很难找到烹饪南洋料理的香料,于是开始在家种斑斓叶、九层塔和咖喱叶。 她说:“烹饪是我自学的,也会上网查资料,第一个做出来的就是海南鸡饭。” “烘焙是上课学的,然后发现其实我蛮有天分的,因为我爱吃,味觉比较灵敏。我也会研究,尝试复刻大厨的口味,然后把食谱写下来,现在第2个本子快写满了。” 至于记录食谱,她说起13岁时妈妈离世,留下了遗憾。 她说:“当时她才37岁,实在太年轻了。我非常想念她做的美食,可是再也没办法吃到了。谁都不能预知未来会发生什么,所以我希望能留一些东西给孩子。” 另一方面,林湘萍也爆料,早在向云和陈之财官宣恋情前,她就抢先得知这段恋情。 她表示,中学时与陈之财妹妹是同学,当时向云和陈之财还未公开恋情时,她刚好到陈之财家玩,目睹向云和他在家中约会。 她说:“我当时还小,就觉得‘哦!原来传言是真的!’” 后来林湘萍入行,向云再次在电视台和她碰面,没想到那名在家中碰见的小美女成了后辈。 她说:“向云姐当时真的很漂亮,和之财哥搭配真的是俊男美女。”
11月前
11月前
11月前
以前听詹宏志讲“热情”Passion,字面都懂了,其实没有真正听得明白。最近看见那份热情,是在写食文字时。 一个人吃饭,常常要记得营养师的叮嘱,兼顾方方面面。简单点个包菜肉蛋汤,不喜蛋花,要求主厨帮我把蛋煎熟再下汤,他也肯费这个工;咕噜肉和星洲米粉,都是其他主厨推荐的,作法不走捷径,没有加咖哩粉;那天走进厨房和他聊天,看他在忙着制作烧肉,不禁皱起眉头,连火爆烧肉、豆角烧肉的原食材,都要自己来,也太辛苦了吧?!因此,虽然脾气臭,我还是死心塌地捧他的场。 还有就是在采访红豆Cendol时,我从Auntie Peggy’s Classic的女掌舵人眼里,看见那份光!只是小小一碗红豆冰,但见她和弟弟忙进忙出,一边要制作ABC和Cendol、一边要和熟客闲话家常、一边眼观八方另外递了一份红豆过来“你试试看其实垫在冰下滋味又不一样”……营业了数十年,依然充满干劲和热情。难怪那么多死忠顾客。 荣记手工自制云吞面 再来,就是今天的主角“荣记手工自制云吞面”。 据我观察,荣记有3个坚持: 第一个坚持,云吞面云吞皮,都是坚持传统手工自制;第二个坚持,每次只煮一粒面,所以要吃,就得等候;第三个坚持,是严以律己,每晚坚持7点就睡觉,第二天一早才有体力备料。 她们家的食材,全部自制自备,云吞面、云吞皮、叉烧、烧肉、客家炸肉、卤鸡脚、咖哩鸡…… 几次来访,女老板的眼神都是越谈越闪闪发光,充满热情干劲! “荣记”来自彭亨文积(Manchis)小城。这里曾盛产火柴木,文积,就是从马来语Manchis直译。 潘老师傅在家乡文积经营“荣阳餐室”,自制传统手工云吞面云吞皮。 师傅的传统木棍子压面手法,自婆婆传下,到他已是第三代,这一投入,就是32年。他唯一改动食谱的,是改用高筋面粉。 木棍子压面,可以让面的密度变大、结实,增加韧性、爽口。制作完成的云吞面,应具有韧性、滑身、弹性这些特点。 潘师傅从压面的回弹力,就可以测出那团面起筋够不够。好的面条,要有弹性,吸水极少,不会吸走面汤,如果吸水过多,面条就会软烂,就不好吃。而云吞皮,当然是越薄越好,可是,薄就容易破,但凡手工压制的云吞皮,就可以做到薄而不易破损。 当女儿回家和他说,她想制面,传承家里的手工制面手艺。潘师傅说,他下巴差点掉下来,不敢相信。毕竟,经营饮食辛苦,还要自己手工制面更辛苦! 有女儿可以传承手艺,老师傅当然高兴,全力支持,还时不时跑来吉隆坡“看”女儿女婿的面档。文积小镇口味偏甜,吉隆坡偏咸,他们就调整;但有些事情就不妥协了,比如煮面,火力一定要足,所以家乡的“荣阳”,吉隆坡的“荣记”,都是坚持一粒一粒面煮,没有偷呷步。因为煮一粒面、和同时煮3粒面,口感会不同。 知道“荣记”,其实是位云吞面师傅带我来,他特别推荐说:“她们家的面,一入口就知道和吉隆坡口感不一样”。 哪里找“荣记”?谷歌键入“Wai Kwan Restaurant 相有海鲜茶餐室”,找到茶室,就找得到“荣记传统手工自制云吞面”了。
1年前
1年前
2年前
最近刷小红书看到一款吸睛的汤,据说是由前哈佛大学专研癌症与免疫教授高桥弘医生所研发的食谱。这款“哈佛蔬菜汤”的食材只有4种:包菜、洋葱、红萝卜与南瓜,据说能抗癌提高免疫力;但小红书的广大群众纷纷用来当代餐减肥,还分享成功案例。当然,这款爆红的“哈佛蔬菜汤”还没来得及被纳入2022年出版的《四季里的港式汤水图鉴》。广东人对汤的标准,实在是太讲究了。即便作者是嫁到香港的台湾媳妇,但写得出42种汤水的她,看来已滋养出香港人的煲汤魂与喝汤胃。 大马华人已经很好地继承香港煲汤喝汤文化,我更有兴趣了解港式汤料是否与我们不同。最令我惊讶的是霸王花无花果排骨汤,武打女星的名字包装下其实是仙人掌家族的花朵,而它的果实就是火龙果。霸王花煲汤味道无法想像,但感觉总比火龙果煲汤靠谱得多。 还有一款花,是我年幼时家里种过,用来滚汤喝的不知名花,终于在这本书认识了它的真名——夜香花。作者试过用味道清淡,咀嚼时有微妙草味的夜香花来煎蛋,还做成天妇罗;但觉得最适合的还是煮冬瓜滚汤。我吃过的版本就只有妈妈牌江鱼仔煎蛋夜香花滚汤。现在还得好好回想当时吃的季节,是否只是作者书中的8月底至10月初这不足两个月的花季? 改名换命图个好意头 广东人的煲汤文化里渗透着华人趋吉避凶的习惯。只要建筑物里的楼层用3A取代4的时候,都可预判发展商大多是华人。同理之下,不吉利的猪血变猪红、干巴巴不好听的猪肝变猪润、难登大雅之堂的鸡脚变凤爪、念起来像“输瓜”的丝瓜改名为胜瓜、不想生活吃苦就把苦瓜雅称为凉瓜。改名换命,图的是一个好意头,也包涵了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话说如此,大马的苦瓜汤好像还是叫苦瓜汤。我喝过最便宜最好喝的苦瓜汤是在柔佛士乃,单位数的价位奠定了柔佛士乃苦瓜汤“平、靓、正”的汤品江湖地位。大马的苦瓜汤大多有猪骨汤底或猪内脏;台湾苦瓜汤的特色则是使用白玉苦瓜,为容易甜腻的卤肉饭增添一股清新。港式苦瓜汤用的则是造型像大槌子的雷公凿苦瓜和凹凸纹路不明显的油苦瓜。 年关已至,苦瓜汤再好喝再优秀也无法登上团圆饭桌,这是广大华人同胞的共识。妈妈们应该忙着到海味店买鱿鱼、瑶柱、蚝豉、花胶;为一锅锅新年靓汤做最好的准备,慰劳游子的身心疲惫,也预祝来年丰衣足食。好了不写了,我要去吃近期一见钟情的加影辣汤了!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