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年糕

6小时前
5天前
当年的年糕香气,彷佛穿越时光,依旧鲜活地停留在丽秋的记忆里。   “咸甜年糕的主要材料就是糯米,然后虾米、猪肉,还有胡椒粉、酱油、糖。最关键的还有红葱油跟猪油,这些都是必备的。”     她边说边比划着,仿佛眼前有个隐形案板,食材已齐齐摆上。在介绍台湾风味的咸甜年糕之时,这位外国媳妇也大方地和我们分享她跨越台、马两地的人生故事。     从台湾到马来西亚 文化冲突与磨合   来自台湾彰化县的黄丽秋,1995年来到马来西亚。初到异乡,一切都是陌生的,语言、气候、文化,包括饮食习惯。   “刚来时,吉隆坡大部分人都讲广东话,我听不懂,也没办法用我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想法。”   她坦言,那段时间确实感到格格不入。食物上的适应也花了一些时间。   “台湾四季分明,饮食习惯也不同,而这里的食物很多都加了椰浆、咖喱、辣椒,刚开始完全吃不惯。”     她笑着回忆,最初只能挑虾面、板面、猪肉粉来吃,至于咖喱面、叻沙,则是过了好一阵子才慢慢接受。   “就像猫山王超好吃的!我第一次吃榴梿的时候真的吐,后来试着一小口一小口品尝,就会发现它的魅力所在。有些东西是要学习去欣赏的,如果没试过就说不行,那我觉得人生好像不够丰富。唯有尝试、接受,才能发现其中的美好”   丽秋认为,人生也是如此。   童年过年回忆 咸甜年糕成记忆纽带   虽然来到马来西亚已经30多年,但丽秋仍然会怀念台湾家乡的味道,特别是这道儿时过年时家家户户都会准备的咸甜年糕。但在大马,别说尝,不少人连听都没有听过年糕也有咸甜搭配的组合。   “刚开始马来西亚的朋友们对咸甜年糕都很疑惑,觉得好像不太搭。但尝试过后,很多人都说很特别,越吃越喜欢。”     咸甜年糕,顾名思义,既有咸味的层次,又保留了年糕本身的微甜。虾米、香菇、猪肉这些耐嚼而香浓的元素,让口感更加丰富。   “新鲜的猪油炸出来后,先炒香菇,炒出香气才会好吃,接着放虾米,再放五花肉丝。调味时酱油和胡椒粉很重要,台湾人不太吃辣,但胡椒粉可是一大特色。”   而泡过的香菇水与虾米水则是另一个关键。往沁透食材香气的水加入糖,煮开后再倒入糯米粉里搅拌。再把预先炒好的所有材料混合均匀,揉到光亮、不黏手的程度,就可以包进香蕉叶里压紧,上笼蒸煮。       丽秋回忆着儿时在鹿港老乡家家户户做年糕的情景,熟练地描述制作过程,每个步骤都带着童年记忆的温度。   “很好玩的。蒸年糕的锅子里还要放碎瓦片,因为要听它‘咯咯’作响,如果没声音了就表示要添水。”   而村庄里的人家会聚在一起制作年糕,蒸笼层层堆叠,透过整夜的炊烟,年糕的香气弥漫整个社区。   “那时候左右邻居会互相交换不同口味的年糕,有甜的、咸的、咸甜的,蒸好好就彼此切来分享,年味特别浓厚。”     虽然咸甜年糕可以复刻家乡味,但跨越两岸的文化差异,则需靠时间磨合。人生的起伏,虽然给丽秋上了一课又一课,但也让她懂得在逆境中去欣赏和接纳生命的无常。   婚姻经历风雨 从破碎中重生   当年丽秋嫁来马来西亚,与丈夫的婚姻和生活经历不少波折,让她感到迷茫和不安。离婚后的几年里,也曾有过低谷和自我怀疑,甚至后来命运再赐红线,她也因为自卑而一度不敢伸手牵。   “离婚过后 我觉得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我觉得我是会自卑的,我觉得好像他(现任丈夫)可以找更好的。但他说他完全不介意。那我也摊开讲,‘好,你不介意,你不要以后吵架时跟我讲这些有的没有的’。就是那种感觉。”     如今,丽秋和前夫两家人的关系都非常融洽,她与现任丈夫的关系,也证明了爱与尊重是建立在平等与包容之上。   “我们互相尊重彼此的过去,而未来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丽秋淡然地说,这段经历让她更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宽容与接纳,并且深刻体会到,真正的幸福并不是依赖他人,而是自己拥有足够的力量去迎接生活的每一个挑战。   心归何处?台湾、大马都是家   当被问到身为外国媳妇的身份认同,丽秋沉思片刻后说,这30年来,她也从未试图比较台湾和马来西亚哪个更好,因为这两个地方同样重要。   “我是觉得两个地方都是我的最爱。台湾我爱,这边也很爱。我不会去比较说,台湾怎么样,你们这边又如何。我是台湾人,也是一位马来西亚人。我觉得不分彼此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家”的定义,她的立场更为笃定。   “家,不是某个具体的地方,不是地理位置的关系,而是有你的人在的地方。我觉得家,就是家人。我们只要都在一起,或者心在一起,就是家人,就是我的家”       咸甜年糕材料    【材料A】 猪油 30克 香菇(大) 1朵 虾米 15克 猪肉 150克 油葱酥 30克 酱油 30克 胡椒粉 5克 鲜炒手(调味粉) 5克 【材料B】 糯米粉 300克 水 200克 糖 80克 香蕉叶   制作步骤    【炒制馅料】 · 预先泡发香菇和虾米。香菇切片备用,虾米若大小适中可不必切碎。 · 热锅融化猪油,倒入香菇煸香,接着加入虾米炒出香气,再倒入猪肉炒熟,逼出猪油。 · 沿着锅边倒入酱油,灼炝出锅气 · 倒入油葱酥,再加入胡椒粉和鲜炒手调味。 · 拌炒均匀后,起锅放凉备用。 【糯米粉团】 · 往200克水(可用泡虾米和香菇的水)倒入糖,加热搅拌至融化 · 先往糯米粉中浇入少许热糖水,揉出一个有粘性的小面絮。再往糯米粉中倒入剩余的糖水,揉搓成团。 · 把炒好的材料A倒入糯米粉团,搓揉至充分混合,表面光滑油亮。 【蒸煮年糕】 ·蒸笼内部铺上香蕉叶,放入糯米粉团,按压紧实后蒸煮1小时半至内里熟透。 ·蒸好的年糕放凉后,可切厚片干煎至表面焦脆再食用。     || 同场加映 || (点击以下标题看更多) 蛇年为什么有384天? 有猪肉、虾米、香菇 咸甜年糕你吃过吗? 挑选干货海味?海鲜如何保鲜?还要学插年花?这都有答案 百格告诉你开车出行秘籍 农历新年考考你 11道方言新春谜语 你能答对多少? 农历新年七大冷知识 过年聚会可以当话题
1星期前
1星期前
2星期前
从台湾鹿港到马来西亚,丽秋用一块咸甜年糕连接故乡与异乡,承载儿时老家过年的记忆。 这道结合香菇、虾米、猪肉的独特年糕,不只是她家乡味的延续,也是一份情感纽带。丽秋也分享了当初来马时要适应新环境的心路历程,并述说她对“家”的定义。   咸甜年糕材料    【材料A】 猪油 30克 香菇(大) 1朵 虾米 15克 猪肉 150克 油葱酥 30克 酱油 30克 胡椒粉 5克 鲜炒手(调味粉) 5克 【材料B】 糯米粉 300克 水 200克 糖 80克 香蕉叶   制作步骤    【炒制馅料】 · 预先泡发香菇和虾米。香菇切片备用,虾米若大小适中可不必切碎。 · 热锅融化猪油,倒入香菇煸香,接着加入虾米炒出香气,再倒入猪肉炒熟,逼出猪油。 · 沿着锅边倒入酱油,灼炝出锅气 · 倒入油葱酥,再加入胡椒粉和鲜炒手调味。 · 拌炒均匀后,起锅放凉备用。 【糯米粉团】 · 往200克水(可用泡虾米和香菇的水)倒入糖,加热搅拌至融化 · 先往糯米粉中浇入少许热糖水,揉出一个有粘性的小面絮。再往糯米粉中倒入剩余的糖水,揉搓成团。 · 把炒好的材料A倒入糯米粉团,搓揉至充分混合,表面光滑油亮。 【蒸煮年糕】 ·蒸笼内部铺上香蕉叶,放入糯米粉团,按压紧实后蒸煮1小时半至内里熟透。 ·蒸好的年糕放凉后,可切厚片干煎至表面焦脆再食用。     || 同场加映 || (点击以下标题看更多) 蛇年为什么有384天? 有猪肉、虾米、香菇 咸甜年糕你吃过吗? 挑选干货海味?海鲜如何保鲜?还要学插年花?这都有答案 百格告诉你开车出行秘籍 农历新年考考你 11道方言新春谜语 你能答对多少? 农历新年七大冷知识 过年聚会可以当话题
2星期前
3星期前
“香如花、甜如蜜、黏如胶,绿衣裹金身,无足步步高”——题记 那年的大年初二,妹妹回娘家时带来两个蕉叶年糕,由于蕉叶年糕在小镇比较难获得,我好奇地把它捧在掌心,感受那沉甸甸的重量,看一看那一层层暗绿干枯的香蕉叶,密密实实地,好像裹着一个圆罐子,只露出黄褐色的面积,再嗅一嗅那仿如融合花朵和糖果的香气,心生欢喜。妹妹说它比塑料包装的年糕更美味芳香,宜切片蒸软后才吃。我马上行动,熄火掀盖后,清香飘荡、味道甜而不腻、口感软柔黏稠,赞不绝口。 其实我们全家人向来都不爱吃年糕,也不曾做年糕,每逢过年,只购买几个现成的年糕当祭品。过了年,那硬邦邦,表面龟裂、长满白色霉菌的年糕,就会从神台掉落垃圾桶。直到遇见了蕉叶年糕,我对年糕的印象才开始改变。后来妹妹病逝,再也没有人送来蕉叶年糕,但我对蕉叶年糕的喜爱不减,再加上它的芳踪难寻,心动不如行动,于是浏览优管,边看边记录,在新年渐近的某个周末,张罗材料,尝试蒸年糕。 香蕉叶在这村子里并不难找,斜对面家门口就有一丛高高的香蕉树,只要开口向安娣索讨,就可如愿。烈日下刀起叶落,举着两张长长的香蕉叶,晃着晃着当作雨伞撑回家。用刀子慢慢削去叶子的中肋,散发一股仿如生涩香蕉的气味,把一张张长长的、深绿色的、富有光泽的香蕉叶,折叠起来,看起来像一匹绿绸缎,准备给年糕的容器量身定制绿衣裳。 把蕉叶洗净,以热水烫软,捞起、抹干,再往容器的内层铺垫第一层蕉叶,经过整合、修剪、绑紧后再铺上第二层蕉叶,重复步骤后待用。以中小火煮白糖,慢慢加入热水,煮至浅褐色后熄火冷却,再倒入糯米浆中搅拌均匀,过滤粉浆后倒入容器里,置入蒸笼,蒸上3个小时。曾听长辈说蒸年糕时不可说不吉利的话,以免年糕受到负能量的影响而败事,我无意以一锅辛苦制作的年糕做实验,但相信只要怀着欢喜心做事,成果都不会太糟糕。 第一次蒸年糕的成果如何?有点紧张地掀开锅盖一看,袅袅白雾中,为什么年糕呈奶茶色?还没熟吗?不知该向谁请教,只好试试再蒸一个小时,结果还是一样,满怀疑惑地重看视频,发现原来是焦糖的颜色尙浅所致,心里泛起一丝丝的失望,而那一缕缕清香,扑鼻而来,仿佛无言的慰藉。第二年再鼓起勇气尝试制作年糕,吸取上次的教训,把焦糖的火候拿捏好,煮至金黄色,倒入粉浆里,3个小时后掀开锅盖,是一个个黄澄澄、鲜亮亮的年糕,惊艳不已,再加上幽香弥漫,大人小孩都挡不住诱惑,等不及过年,先尝为快。 刚出炉的蕉叶年糕热乎乎、香喷喷、软黏黏,未能脱模,更无法切片,只好一手捉紧容器,一手用汤匙使劲地舀抜,在烫与黏中拉锯,好不容易舀出一团拉丝的年糕,往嘴里送,黏唇烫唇;送入口里,黏齿烫舌。在唇齿与年糕交战中,细细品味香、甜、软、糯……在这富有烟火气的年糕里,尝到了失落已久的满足感。 一个饭碗般大小的年糕,在大伙儿竞相舀取之下,不一会儿就吃光,但蕉叶的余香尙存,我从模具里取出以香蕉叶做的空容器,即使圆筒形已被挤捏得变形,湿漉漉黏搭搭却不丢失气质,自信登场,从容退场。不禁赞叹平时不起眼的香蕉叶,在蒸年糕中,竟然是大功臣——它把黏稠的粉浆紧密包围,在漫长高温的蒸笼里恪守岗位,熬过火攻后,纵然从鲜绿变成惨绿,还大方地把香气与年糕分享,不居功、不自傲,有君子成人之美的风度。 米砖是年糕的前生 不晓得是谁心灵手巧,创意发明以香蕉叶蒸年糕?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香蕉叶?应该是在塑料袋还未泛滥使用的年代吧!蕉叶年糕纯手工制作,不加修饰的外表、不含添加剂的内容,纯粹、芬芳,缔造了古早味的经典。 经历了漫长辛苦的制作过程,怎么还忍心把旧年糕扔进垃圾桶? 偶然听长辈说,其实年糕耐存放,即使表面已干得龟裂,甚至长出霉菌,只要去除外衣,把年糕清洗干净再蒸软,年糕的颜色、味道、香气依然不变。丢弃食物,不了解其特点,无以发掘其奥妙、辜负其美意,可惜! 相传在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把收成过剩的谷粒泡水蒸熟,捣成饭糊,搓成米砖,沿着城墙砌起来,备不时之需。后来发生战乱饥荒,米砖成了救济品。米砖,是年糕的前生:惜福,是现代人的借鉴。 年糕的吃法油腻清淡两相宜。把年糕切片,和着面糊,夹着芋头片或番薯片,炸至金黄色,香气诱人,外层酥脆,内层软糯,让人食指大动;清蒸的年糕片,蘸上微咸的鲜椰丝,咸甜交融,美味无穷。 既然年糕的制作过程繁琐,为什么还要亲身上阵?其实想体验制作的过程,无论成果如何,都长知识、添经验。一边做年糕,一边听贺岁歌曲,更深切地感受新年渐近的喜悦之情。香蕉叶在高温蒸汽中不会释放出化学毒素,蕉叶年糕是让人安心食用的绿色食品。自己亲手调配材料,可以减少糖量,不太甜的味道,反而称心如意。把自制的蕉叶年糕供奉已往生的父母,仿佛与他们的情感连接起来;供奉神明,并没有意图托神明替吾家说好话,纯属礼敬神明,遵从习俗。 一个个蕉叶年糕,光润金黄、丰满厚实、清香怡人、富含手作的温度,是倾注热忱、毅力及希望的成果;是努力不懈与勇于尝试的勋章,能够激励低落的士气、抚慰受伤的心灵、祝福每个人在新的一年里——步步高升。
4星期前
2月前
9月前
9月前
12月前
12月前
寂静是一种资源,写美食,也不是一定要喧哗,静静的写,写我喜欢、曾经吃过的小摊小店,他们都在坚持,小,是他们故意的。听听老板们在采访中透露的心声: “如果依赖外劳,招牌一定完蛋。” “比如说腌咸菜,要煮到咸中带酸,才能放猪油、冰糖,但负责煮食的员工,往往没有耐心,急急早早调味,浪费了原料。” “这就是为什么多年来只开一家店,就是为了保持口碑,维持金字招牌。” 养病期间,正好整理从来没好好整理的一些资料收集,姑且称之为“小店&小摊&小吃观察”。专栏名“就是有偏见”,多少带有现在的生活态度,生命有限,只到欣赏的小店小摊,支持仍然亲力亲为的老板。 我对外劳(有称外籍移工),有一些“体悟”和“体会”。曾经聘请外劳,对他们有多一些了解。 我以为,菲国的素质最好,天分最高,工作态度也可以,也最团结,是我最乐意聘请的群体。他们家人都还在菲国,赚了钱,大部分都会回去和家人团聚。对于猪脚、猪扒、猪肉料理,他们也有一套菲国料理心得,一起工作,还能彼此交流两国美食,我发现,他们很会吃猪脚。 孟国外劳则自成一个庞大不可轻视的“团体”,能说流利英语的,几乎都是餐饮界的主管了,要不然就是自己做生意当老板,弹性很大,而且他们会扶持新来、弱势的自己人,这绝对是最不可小看的群体。 缅国外劳都想自己当老板 缅国的大多是老鸟,孩子都两三个在这里出生,也在这里上学,他们也团结,但更倾向自己顾自己,他们大多想自己当老板(主要在餐饮),因为一些“偷懒”的餐饮老板,以为可以轻轻松松赚钱,自己免费奉送“祖传”食谱。他们学会各种餐单,在他们之间流传,谁要自己当老板开档,他们都有食谱可以供应,可以这么说,他们手上掌握最多华人食谱,最后都自己当老板。 今天要介绍这家,年糕,自己做、自己炸、自己卖。一人秀,没有请人,完全自己来。 【本期随食】老顾客早早就订过年年糕 制作年糕,一点也不轻松,俗称多工,这个钱,不好赚。 这辆餐车,是家庭小生意;也是这辆餐车,养大两位专科毕业的儿女。 太太在家里制作年糕,先生把制作好的年糕拿出来卖,现场炸年糕、炸香蕉、炸……。 过年时,也是生意高峰期,老顾客都知道他的年糕自己家里做,早早就来订年糕。因为家庭人手自制,产量有限,也为了维持品质,来晚了、满额了,老板就不再接单。 最难得的,是这么多年了,老板始终很勤劳换炸油,维持干净清澈,没有如外面的“黑乌金亮”。 哪里找?Damansara Heights的Jalan Batai——Yum Me Place茶餐室对面树下的唯一餐车就是了。
1年前
          (怡保27日讯)四周的人身穿和服、吃章鱼烧、以日语交谈,让人感觉身处在日本?原来这是由怡保日本人会和霹雳马日友好协会联办的家庭日聚会活动,让过百名定居于怡保的日本人齐聚提早欢庆新年到。   日本人在异乡过年也年味十足,在家庭日上体验传统习俗,桩糯米、制年糕,提早感受新年气氛。   人手桩糯米最传统   日本人是根据阳历,1月1日庆祝新年,以蒸糯米、捏饭团、撒上各种配料,如海苔、酱油、黄豆粉、花生等制成年糕享用。人手桩糯米是最传统的方式,不过随着科技发展,这个步骤现已由搅拌机代替;昨天趁着家庭日重现古老手艺,让新生代对传统习俗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现场的日本男士纷纷高举棒槌桩糯米,把糯米桩烂之后交给妇女制作成年糕,妇女与孩子们则将绵密的糯米团揉成一个个小饭团,传承传统文化也享受家庭乐。 民众穿和服赴会   该活动昨天在怡保深斋中学举行,吸引约200人参与,除了在怡保一带定居的日本人和日本留学生,也有不少本地人前来感受日本文化,一些热爱日本文化的民众穿上和服赴会。   除了各种日式美食,现场也设有合家欢活动,包括小丑彩绘、钓气球等,其中以日本传统武术合气道最受欢迎,吸引许多人下场体验。     小林正护:促进马日文化交流   日本驻槟首席领事小林正护为活动主持开幕仪式,他表示这项活动是本地日本人的年度活动,由于年杪大家都忙于筹备新年,因此提早至11月举行,方便人们携带一家大小出席。   他希望通过有关活动,促进马日文化交流。     古贺:提供珍贵聚会   怡保日本人会会长古贺为该活动负责人,他指出家庭日活动已举办超过10年,每年为生活在怡保的日本人提供珍贵的聚会。   他说,目前有超过100名日本人定居及在怡保工作,而他本人也在怡保生活了一年时间,非常享受这里的生活。     刘芯莹:2年前开始学日语   就读于培南华中的女学生刘芯莹(14岁)是该活动的司仪,她于两年前开始学习日语,并将于下个月报考日语初级考试。   “我是在疫情期间观看动漫后,对日语产生兴趣,便要求家人让我学习日语,也考虑完成学业后到日本深造发展。”   郭敏儿:特地回怡担任司仪   另一名司仪郭敏儿(30岁)曾在霹雳马日友好协会学习日语,目前在吉隆坡一家日本企业任职,这次是特地回到怡保协助担任司仪工作。   出席者包括霹雳马日友好协会顾问拿督丘才干、理事兼怡保日本人会副会长高岛、怡保日本人会事务局长福田。      
1年前
从7岁到70岁,过年给我的感觉就是“香”。 小时,看着墙上的日历还剩薄薄的一小叠,不禁窃喜,几个小屁孩忍不住欢欣的心情,拗着手指算着过年的日子。一天放学回家,看到番石榴枝桠间拉着长长的绳子,挂着白白的布蚊帐,散发出“哥士枧”肥皂特有的香茅清香,忍不住和弟妹们转进转出玩捉迷藏游戏。 母亲趁小孩不在家,用长竹竿绑着竹叶,香茅,柚子叶和一些不知名的枝叶把屋里屋外墙上的泥尘蜘蛛网打扫干净;傍晚时分,把煮饭时特地留下的炭火装进一个瓦罐,撒下从印度店买的“干蒙烟”,顿时冒出一阵滋滋响带出奇香浓烟。母亲提着瓦罐,非常有仪式感的把屋里各角落,床底下,炉灶下烟熏一遍,务必要把藏着的蚊子蟑螂壁虎赶尽杀绝。当晚,睡在经过暴晒后被母亲拍打得松蓬蓬,满满阳光气息的枕头上,吸着蚊帐传来的淡淡香茅味,还有床底下的“干蒙烟”味,不一会儿便打起鼻鼾了。 终于等到母亲“出粮”了。母亲到杂货店“打年货”。母亲又嗅又摸慎重的选了腊鸭腿,腊肉和两孖腊肠,打算在除夕煮香味扑鼻的腊味饭,最重要的是多买了一干冬米作“打米饼”用。母亲把一撮一撮的米放进大铁锅慢火炒至金黄色,大米的焦香弥漫在厨房空间。摊凉了的米放进大桶里,放在地上“打地气”数天后送到村子里“茶粿婆”家请她帮忙磨成米粉,然后才慎重其事的“打米饼”,母亲说打过地气的炒米吃了不会发热气。 浓浓的甜甜的年味 打米饼可是邻里间的大工程呢!需要人手帮忙把冷却后的糖浆和米粉混和,用双掌搓啊捏啊,成团后放进木制模具里用玻璃瓶碾实再翻倒出来。一个造型类似月饼,体积却薄得多的米饼被“打”出来了!母亲小心翼翼把米饼排列在托网上然后放到屋外铁灶用炭火烘至焦黄色,便大功告成。 新年前通常先蒸“圆笼粄”,俗称“年糕”,经济条件不好或人口不多的家庭会三几家人合股,在门外架起大大的炉灶用木柴通宵达旦地蒸。过后炉灶里的炭火便成了烘米饼的烘炉。这时,这里那里到处是一片浓浓的甜甜的黏黏的香味,啊,这就是所谓的年味吧! 除夕,母亲割了菖蒲,香茅,柚子叶煮水,让我们把身上的污秽不洁洗涤清洁。从桶盖间冒出的氤氲香气振奋了身心。换上沾着樟脑丸的新衣,七手八脚地在仿佛被烟熏的黑板墙贴上还隐约带着墨香的春联。啊,新年来啰! 餐桌一大盆的红枣金针香蕈炆火鸡肉配腊味饭,那可是等了一整年才有机会大快朵颐的佳肴吔!还有每人分得小半杯的“卜水”,甜甜酸酸香香的,得慢慢品尝呢! 到了今天的新年,香味还是充盈着空间。烧烤肉干的油香味,烘焙年饼的甜香味,柑橘特有的香味,烧腊味,供摆设的年花味,香味无所不在。在在是藏在我鼻腔的年味,幸福的气味!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