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同学的小小餐聚,班长提议去晏斗镇参观椰壳烧肉的制作过程。因为疫情,大家已经闷得“发霉”,听到可以吃喝玩乐,一拍即合,马上成行。
当天凌晨4点钟,为了追求逐渐消失的古早味,吉隆坡的同学们就已经出发,浩浩荡荡来到晏斗集合,在同是芙中校友的烧肉店少东带领下,穿山越岭,跨桥过河,来到了地炉现场。
ADVERTISEMENT
可惜赶不上看烧肉出炉,老东主已经把烧肉切好,迎接我们来品尝。手上拿着有点烫手,闻着带有椰香的烧肉,远处正好传来清晨的祈祷声,在宗教自由的国度,你念你的“清蒸”,我吃我的脆皮烧肉,没有违和感,没有罪恶感,一切都那么理所当然。
咬着咔嚓咔嚓作响的脆皮,吮吸着满嘴的肉汁,贪婪地咀嚼入口即化又带有层次感的花肉,椰壳柴炭烧出来的烧肉果然是人间极品。
这不是幻觉,也不是心理作用,而是完全有科学根据。柴炭的热焰会产生远红外线,一旦火势稳定后,能够让物体均匀受热,带有香脆酥口的效果,这是一般电炉烧肉无法达到的境界 。这也是为何友族的沙爹,至今还保持用炭火烧烤的原因。
日本人对这种口感更是痴迷,称之为远赤焙烧/煎,无论是咖啡豆、烧饼、高汤粉、烤肉等等,只要冠上远赤焙烧/煎,价钱马上翻倍,成为高级品。
错过了烧肉,幸好还能看到制作叉烧的全过程,在老东主详细的介绍,知道叉烧的制作基本上和烧肉相似,主要是在于火候的掌控,以及聆听肉块烧成的声音,这一切都没有仪器可以控制,全靠经验的累积,才能做出完美的成品。
此外,他也透露,炎热的工作环境,以及全靠人手的苦力活,一直难以聘请工人,连尼泊尔外劳也做不上一个月就逃之夭夭,所以也只好亲力亲为和一名老伙计来完成制作过程。相信不久后,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也只好顺应时势,放弃地炉,改用电炉了。
许多传统美食都面对同样命运,繁琐的工序以及人手不足,加上年轻人不愿接班,逐渐在沉默中消失,或者简化之后失去了灵魂,找不回原来的味道。
幸好老东主的地炉椰壳烧肉,其实还不至于走到这地步,基本上一些工序,还能通过自动化和机械化来优化,营销经验丰富的少东,在推广市场方面,绝对没有问题,只要能留住地炉的烧烤过程,美味的烧肉还是能继续传承。
最大的难题是在于自动化和机械化方面的投资庞大,必须考虑资金的筹募以及投资回报的考量。在难以得到政府的辅助下,这是许多华人传统美食优化时的一大困境,或许总商会可以在华人传统美食的现代化方面提供相关协助,让传统美食自强不息,传承下去。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