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芙蓉24日訊)在機器出現之前,複製鑰匙全靠手工重複鋸、銼和磨等動作逐步完成,你能想像嗎?
約於70年代,芙蓉市區馬釐街(現稱甲必丹譚揚路)、新加坡街(現稱蕭隆興路)、波士街(現稱嚴端路)一帶,有著不少於10名鑰匙匠,以傳統技藝為市民提供服務。
ADVERTISEMENT
時代變遷,複製鑰匙走向機械化,手工複製鑰匙行業逐漸被取代。隨著原有的鑰匙匠告老退休後,相信這門傳統技藝就此失傳。
30多年前,當時60餘歲的鑰匙匠林山從事這份行業已有20多年,並在新加坡街擺檔。
回想當初,因為對手工複製鑰匙功夫產生濃厚興趣,他買了一些相關書籍和一套工具自行鑽研,學有所成後就帶著鋸子、鉗子、銼子、鑰匙條等,在上述地點一個角落開檔。
經過無數的磨練及向同行虛心請教,最終他完全掌握了這門技藝。
林山曾說,憑著累積數十年的經驗,他已精通手工複製各類型鑰匙的技巧,而並非使用機器的鑰匙匠都具備精細的手藝,一些結構精密的特別鑰匙,用機械是無法複製的。
那個時候,一些採用機器的鑰匙匠沒有開鎖技能,無法為顧客提供相關服務,遇上車門或房門反鎖的市民,就會向林山這類傳統鑰匙匠求助。
只不過,即使擁有數十年的精巧手藝,也始終敵不過歲月與科技的凌厲攻勢。
手工複製鑰匙需經過鋸、銼、磨等步驟,耗時耗力,加上年老力衰速度較慢,傳統鑰匙匠漸漸無法與機器競爭,生意也慢慢落得冷清的地步。
當年,林山的兒子林吉安對這門傳統手藝感興趣,向父親學藝,並每日到檔口幫忙,唯隨著生意每況愈下,最終只好另謀出路。
林山曾坦言,使用機器省時省力,也能提高服務效率,以更快的速度為顧客解決問題,這對於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社會來說很重要。
如今,手工複製鑰匙匠在街邊擺檔的景象已不復存在,一切變成了回憶。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