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華總會長魏家祥近日為一本替該黨前總會長陳修信“平反”的著作舉行推介禮時,指陳氏無法獲得與其父禎祿同等稱譽,因陳修信被視為是一名不支持華文教育的馬華總會長。
魏家祥認為這種誤解,不但沒有被好好的解釋與糾正,而且在敘述過程中遭有心人扭曲,形成一個極度負面的陳修信印象,持續了數十年的誤解,無論是對馬華或者是華社,在政治上都帶來極大的傷害。
ADVERTISEMENT
在華社中,像陳修信這麼一名“極度負面”的政治家,雖已作古多年,如今由拉大學院社會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方奕鴻的新書“陳修信與馬來西亞華社關係研究(1961-1974)面世,是否能讓人對這名完全不諳中文的“紅毛直”政治家最終獲得“平反”,並得到華社諒解,尚屬未知數。
直到現在,陳修信仍然是華社,特別是政治團體不時被提起的政治人物,他和父親禎祿有共同點,就是在英殖民地時代孕育下,父子只懂英文,完全不諳華文,但陳禎祿對母語的維護與發展,甚至遠超越當時一些滿口維護華教人士,因而讓他老人家離世至今,仍受後人敬仰。
陳修信則留下惡名,這與他在從政期間,一直被華社視為漠視華教,甚至汙指他出賣華人與華教。
我手上握有一份沒有完整性、東拉西扯的有關所謂“馬華黨史”的文章,作者佚名,他在文中便直指陳修信就是一名“完全不懂為什麼華人那麼看重華文教育的總會長”,更指責他在60和70年代,每當遇到華教問題時,陳修信總是率領馬華與華社全面對抗,相信有識之士,對作者在當時的作這樣的指責,對陳修信或整個馬華,極不公平。
記得在60年代初,我訪問森州華社耆老兼華教著名人士蔡天恭先生,和他談起在我國即將獨立時,與聯盟商討華教在國家獨立後的地位問題,蔡老是森州唯一代表,連同林連玉、沈慕羽等華教人士在馬六甲陳禎祿私邸會商,蔡老續稱,在密商期間,當時年輕的陳修信由外歸來,準備步上樓,看到他們數名老人,竟連作點頭禮或招呼都沒有,便視無旁人地走上樓。
我記得蔡老還對我說:“陳修信就是這麼一名傲慢自大,毫無禮貌的人,在他年輕時,便已表現出來!”,所以蔡老對陳修信領導馬華時,一直未存好感。
雖在獨立前談論華教地位時,陳修信並未涉入,但僅其父主導,但自從他接任馬華總會長後,自60至70年代期間,國內的政局便一連串的發生許多問題。
例如,華社要求將華文列為官方語言或應用文問題、要求設立以華文為主的“獨立大學”問題,甚至最後演變成上述問題的主導人物沈慕羽,竟因此被陳修信革除其馬青副團長職,引起全國馬華對陳修信的強烈抗議,讓他成為全國華人謾罵的對象,甚至指他是“賣華”的罪首。
而事實上,如果我們以現在的眼光來重溫舊事,總覺得將此“罪狀”全部推給陳修信實在有欠公允,我們不要忘記當時馬華的中央黨要如許啟謨、林瑞安、甘文華、李三春、李孝友等領導人,他們能不分擔責任嗎?
有意思的是陳修信因這一連串的問題而促使他提早將總會長職位交出,詎料卻因“513事件”的發生,華社與一些馬華人物又想起這名剛下野,但能與巫統保持良好關係、被他們所敬重的陳修信。
大家搞起了一個所謂的“全國華人團結大會”,把陳修信用八人轎抬出來成為“華人精神領袖”,一時轟動全國,讓剛上任的馬華新領導班子,為此而粒聲唔出,苦在心裡!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