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8日訊)自殺也會變成一種流行,特別是在這個媒體及資訊爆炸的時代,情緒狀況走向末路的人,很容易因為自殺例子留下的印象,而效仿別人自殺的方式,引發“羊群效應”。
芙蓉曙光心靈成長中心心理諮商師陳志成受詢時提醒,要避免“羊群效應”,除了主流媒體的報道必須小心處理之外,活躍於社交媒體的每一個人其實都有責任,特別是不要故意去放大自殺事件和有關自殺案的細節。
ADVERTISEMENT
他說,這些被細細列出的細節,最終會在閱讀或觀看者的腦海裡烙下印象,當他們的精神走如死衚衕時,腦海就會因為印象而釋放這些畫面,以至於他們會仿效看過和讀過的自殺案例結束生命,比如近期頻頻發生的檳城大橋跳海自殺事件。
數據顯示,檳城大橋今年首個5月已經有13宗跳海自殺案,而6月首周就發生了3起跳海自殺案。
檳大橋連串自殺事件不尋常
陳志成直言,檳城大橋的連串自殺事件並不尋常,且可視為“羊群效應”。
他指出,人們必須理性的去反思,了結生命有“很多方式”,看過的自殺案例類別很多,但為什麼近期卻都是到檳城大橋跳海?他認為,這不是巧合,而是一種不尋常的仿效,若沒有想辦法逆轉,情況就會持續。
“很多人可能因為受到壓力和麵對困難而產生了自殺的念頭,但是冒起了念頭不一定就會去行動,可是當一些相關的新聞和資訊出現於他的生活裡,而且頻頻重複‘提醒’的時候,就可能會促動他去模仿,認為這樣可行。”
他說,以媒體報道來說,雖然是處於“兩難”的狀態,畢竟媒體需要報道真相和新聞,發生了自殺悲劇之後作出報道並沒有錯,但他認為,報道無需深入的描寫細節。
“太仔細的描述會讓人留下更深的印象,這不是好事。”
網民應謹慎分享內容
而除了新聞媒體,目前必須關注的還有社交媒體,在“人人皆記者”的這個年代,任何人都可針對一些事發表內容、視頻和照片,而一鍵轉發的方便,會讓一些資訊在網上流傳不久後就炸開鍋。
陳志成說,資訊爆炸的年代,社交媒體用戶應該更謹慎的處理分享的內容才是,然而,不成熟的使用者太多,他們在發佈消息時也不會三思而為,以至於即便一些自殺新聞沒有被大肆報道,最終也會因為一些網民的描述文被廣泛流傳而引起關注。
同理媒體報道的影響,這些來自社交媒體的內容沒有人審核及把關,關於自殺案的細節和內容毫無控制的曝露在線上,造成的風險和帶來的影響就更大。
“當這些內容被廣泛流傳,精神受困的人或許就不只是看一次或兩次,他可能會被這些內容包圍,彷彿不斷的提醒他去行動。因為一直看見,印象變得深刻,在關鍵時刻就會變成一種‘引導’。”
分享正面信息起鼓勵作用
陳志成認為,若每個人都可以扮演積極的角色,在分享的信息中帶來更多的能量和扶持,那將會帶動更正面的鼓勵作用。
他說,或許當大家關注自殺新聞和自殺風氣的時候,可以多傳達一些可能性,放大“自殺並不是唯一的解決方法”,讓接觸到這些內容的人可以多方向思考,和自我提醒。
“雖然憂鬱症常常和自殺這回事掛鉤,但不是每一個自殺者都患有憂鬱症。有些人可能只是暫時的情緒受困,還沒有患上憂鬱症,但因為情緒低落,加上自殺相關資訊的內容不斷跳出,受到刺激跟風的例子也不是不存在的。”
他直言,當情緒無法受控,即便不是憂鬱症患者,當事人僅是一時之氣也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結果。
“就好比有些人會想要通過一些行為去報復他人,而這個心態也可能造成他一時衝動做出過激的行為。”
多關心陪伴身邊人
陳志成認為,一個情緒走向末端的人,必定會在日常中的一些行為和言語釋放出相關的信息,而身邊的朋友和至親若足夠關心必會看出端倪。
“只要多加留意就可以看出身邊的這個人是不是面對很大壓力或面對打擊,很多時候陪伴、聆聽和疏導是可以救回一命的。”
他說,若身邊有人提出了尋死的念頭,那就要直視對方提出的這些事,不要逃避,應該和他一起探討,除了死亡之外可以解決問題的可能性。
“很多人可能聊得這一塊的時候就不敢觸碰,不要再繼續談下去,但其實很多當事人都是渴望被注意和關心的,可能你提出的一些方案和建議,恰好有用就幫助了對方。”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