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12日讯)记录地方史,除了透过文字、照片或影像外,原来画作也能发挥作用,且听画家杨六南以系列创作,诉说老芙蓉的故事。
早于数年前,杨六南开始以呈现老芙蓉面貌的人物、景物、建筑物等题材进行创作,也是森州艺术协会会长的他,偶尔会发起写生活动,与会员一起到老街创作。
ADVERTISEMENT
不过,他们未曾想到正式展出这一系列作品,直到两个月前,该会决定以联办书画展的方式参与第37届全国华人文化节,并号召会员以作品响应。
沿着书画展主题——“老芙蓉的故事”,他们的一系列作品以老街、老建筑、老行业为主,除了参考照片进行创作外,也有不少来自现场写生。
进一步了解花城故事
创作的过程,让画家们有机会进一步了解芙蓉甚至森州早期的故事,对于来自巴生、在花城生活30多年的杨六南来说,更是一个好好认识这个地方的契机。
“尽管在此生活了这么久,但我对芙蓉的了解不深,一些时常经过的街道和建筑物、碰到的人,虽然并不陌生,但也不曾去打听背后的故事。”
了解历史背景作画感觉深刻
配合“老芙蓉的故事”书画展筹备,文化节筹委会安排了森美兰华人文史馆和老街导览行程,让画家对花城的地方史有基本认知,创作时产生更多想像空间和情感连结。
杨六南认为,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的历史背景与文化特色,有了多一层了解之后,呈现出来的作品也比较深刻。
“比如说位于甲必丹谭扬路的森美兰惠州会馆,以往每次经过,都觉得建筑物很美,我们写生也画了好几次,但这次得知其历史背景后,绘画时的感觉也有所不同。”
他再举例,过去总是纳闷为何萧隆兴街俗称“新加坡街”,从导览员口中得知,原来是因为早期当地很多商家都有批发货物至新加坡,于是他开始留意该处的老行业。
“如今,新加坡街一些老行业依然存在,第一个吸引我目光的是打白铁,我的父亲也是从事这门行业,因此倍感亲切,在我进入美专前,曾画下父亲埋首工作的画面。”
说到打白铁,他忆起父亲曾亲手为他打造一个大盆和箱子,至今依然实用。
此外,父亲曾偶然收到一个古老的锡制水壶,造型精美,将它传给杨六南的大哥,在他开始接触艺术后,大哥转送给他,后来他在博物馆看到相似的馆藏,才知那是古董。
绘画人物最具挑战性
目前,杨六南的老行业系列累积了10多幅作品,除了打白铁之外,还有补鞋、杂货、打金、修秤、修脚车、修零件、街边小贩等行业。
由于人物会动,不适合写生,他通常会拍照收集素材、与对象交流并感受现场氛围,再回去创作。对他而言,绘画人物时,结构和比例的拿捏最具挑战性。
“绘画一门老行业之前,我会先跟有关人物交谈,掌握基本认知对创作有一定帮助。若对方不愿‘受访’,就以现场感受或导览员分享的资讯作为依据。”
拍照收集素材时,他会先跟当事人沟通、表明目的,大部分对象得知作为绘画用途后,都会放心入镜。不过,也有对象会拒绝被拍和入画。
“我上街物色补鞋匠时,一对在店面楼梯口补鞋的夫妇不愿成为创作题材,后来我在他处意外发现一名女补鞋匠,这很少见。我表明来意后,该名巫裔妇女不反对,于是她成了我的画作人物。”
艺术角度呈现百年历史
杨六南分享,“老芙蓉的故事”书画展意义深远,无论是老街、老建筑或老行业,都是经过岁月的考验,有的甚至拥有超过百年历史,如今以艺术角度呈现。
“透过画作,我们可以追溯芙蓉昔日的繁荣,也能认识一些地方上的文化。我希望通过创作吸引更多艺术爱好者前来,大家能够以不同的方式欣赏花城之美。”
比起绘画,摄影倒是更普遍地捕捉画面方式,不过,也有摄影师不解为何写生作品比呈现实景的照片更好看,曾就此事询问杨六南。
“大概是因为画作集合了创作者的思考、情感和技巧,在用色、细节和氛围呈现方面经过审美‘加减’,因此作品记录下实景的照片更吸引。”
“用绘画呈现,有的部分需强调、有的可以放松处理,先捉住重点,若是细节很多,可用调和的方式虚化。不过,若画面带有复杂的氛围,也要表现出来,比如修脚车,人物背景有很多用具和零件,若省略掉就没感觉了。”
虽然现有的系列作品数量已足够参展,不过杨六南会继续创作,他认为,“老芙蓉的故事”这个题材还有很多可以发掘的角度,而他对此感到期待。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