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20日訊)“大馬華人先輩有血有淚的故事,是這國家發展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必須公平如實地記載。”
教育部副部長拿督馬漢順指出,當初從中國南來大馬的華裔先賢勤奮耕耘、自強不息,積極地和友族為這個國家的發展作出建設和努力,正因為有先輩們的付出,才有今日國家的繁榮,以及大馬華人如今第三第四代的舒適生活。
ADVERTISEMENT
“人們常說‘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華裔先賢飄洋過海來到大馬這片國土落地生根、開枝散葉,建立新家園,我們欣見大馬華人史的研究與撰寫,除了本地學者,也引起海外華人圈的關注。”
馬漢順今日通過線上直播,為“建構與永續經營:馬來西亞華人地方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主持開幕時指出,這次的研討會獲得21位學者參與發表論文,包括來自馬來西亞、中國與臺灣。
“他們會從多個切入點,包括地方史的建構與書寫、村鎮發展、民間信仰、華商與華團、歷史文物等探討大馬華人史,對主題的研究更全面與深入。我相信這次研討會在獲得多位大師的加持後,勢必能激起火花,帶來更多的新觀點。”
他說,近年來,大馬掀起設立民辦文物館的熱潮,但“創館難,經營館更難”,要辦得有聲有色及有效發揮功能,除了需要經濟資源,更得從人員、設備、管理等多方面著手。
“我得知籌委會邀請了4位本地著名的文史工作者前來授課、交流,內容概括策展工作、口述歷史、文物採集、經營管理、展望未來,可謂理論與實踐兼具。屆時老師也將帶領學員實地考察森華人文史館及泰和堂民俗文化館,現學現用,讓學員所學有更深刻的體會。”
他指出,這次研討會與工作坊是全國華人文化節的重頭戲之一,籌委會花了不少的時間與心思,但他深信為建構馬來西亞地方史,推動華人歷史話語權,這些努力都是值得的。
“我得知籌委會有意將研討會的珍貴論文彙集成書,為日後研究工作者提供參考。對此,我希望森華堂作為州內華團領頭羊,能為推動華人文化這方面的工作繼續貢獻,政府也將配合民間組織一起推廣各族文化活動,加深認識以促成和睦諒解的社會。”
森華堂主席黃俊棠致歡迎詞時指出,今日這項國際學術研討會是配合第37屆全國華人文化節而辦,這也是繼1990及2003年後森華堂第3次主辦文化節。
“原是2020年主辦,但無奈疫情肆虐下被逼展期至今年才續辦,所以也算是創下了歷時3年,籌備時間最長的文化節記錄。”
他提到,全國華人文化節的概念起源於1983年的全國華團文化大會,當時的華社處於十分不利的地位,而馬來民族主義卻盛行,單元化的狹隘思維充斥著國家各行政機關,華教及華人文化不時遭受打壓。
“當時全國15名華團領導人為延續全國華團文化宣言的精神,毅然決然地每年輪值主辦全國華人文化節,從此,文化節就年復一年地在全國各地宣揚華人文化,散播文化種子。”
他說,華社在這片國土歷來遭到不公平對待,縱使如今生活在馬來西亞的,已是邁入第三、第四代的華裔公民,但偶爾還會聽到極端政客把華裔稱為“外來者”。
“攤開歷史,我們的華裔先輩早期南下來到這片國土,與各族一起努力耕耘,為國家建設付諸心血,一同打造美好家園。雖然我們有不少的華裔先賢付出巨大的貢獻,但是他們的貢獻視乎有系統地被遺忘、被淡化,尤其是學校歷史課本內容更是嚴重偏頗。”
為此,黃俊棠認為,建構一個不偏不倚的馬來西亞史已刻不容緩,必須確立及如實地記載華人史,方能名正言順地推動與捍衛華人歷史話語權。
“森華堂最後一次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是在19年前的文化節,我想這既然是深具意義的活動,那我們或許可認真思考,在能力範圍內,有機會再匯聚各方學者一起針對華社重要的課題深究。”
“建構與永續經營:馬來西亞華人地方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分為兩天進行,研討的論文內容如馬來西亞華人及其歷史的研究與書寫:介於地方史與國家史之間、地方文獻文物和歷史重寫-以新山華團為例、馬共與華人新村關係初探、民間信仰與馬來西亞華人地方史構建、明清時期海外移民的宇宙網絡等。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