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来25日讯)“在田野调查及整理资料的过程渐渐感觉汝来这个地方并不差,虽然这地方没有像其他新村有特别有名的史记或土产,但却是五脏俱全的小地方。”
杨智荑在撰写汝来新村历史时如此说道。
ADVERTISEMENT
田野调查研究家乡历史
杨智荑就读于新纪元大学学院中文系,在《马来西亚华人研究的田野调查》作业上决定研究家乡历史——汝来新村,并由著名历史研究学者廖文辉博士指导。
她说,起初仅抱着完成作业的心态收集资料,殊不知汝来新村的资料几乎无法在网络上搜寻,迫使她必须走入汝来新村,在居民的引荐下,耗时三个月的时间,每个星期都会约访不同的居民。在老一辈居民乐意分享下,令她对家乡有全新的认识,惟可惜的是较难收集到20至60年代的汝来新村照片。
文献照片记载穿梭回20世纪
此外,她也拜访了汝来市议会、汝来州议员、历届村长、学校、和阅读历史文献等,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大约归类为教育、基础建设、传统行业和宗教等角度,尝试透过长辈口述、文献和照片记载穿梭回到20世纪的汝来新村。
“虽然这只是花了三个月组别田野调查研究报告,但希望这份研究报告对以后想要了解50年代至今汝来新村样貌的人有所帮助。也希望以后还有这样的机会做更深入的调查。”
汝来以橡胶园种植闻名
杨智荑指出,汝来新村(KampungBaharu Nilai)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殖民政府因需要运送锡米和树胶而拓展铁轨,在策略地点设立火车站,从而衍生不少新兴的“火车站小镇”(Railway Town),汝来则是以橡胶园种植闻名。
“80年代的汝来新村居民多数以割胶为生。早上居民会到组长家集合,组长再载他们进去割胶,到了下午居民们放工。前任村长俞立香口述,以前也有罗里负责载送工人去割胶,也有工人自备脚车去割胶。”
“那个年代百废待举,当时具有商业头脑的华裔,看准时机抢先开店做买卖,英殖民政府也乐见其给予方便,这些火车站周边逐渐形成小埠或乡镇。”
她说,由于汝来新村地理位置相对中心,各行各业的兴起。加上1994年时任首相马哈迪宣布建设国际机场、南北大道等大型发展项目,导致周边经济随之发展,汝来新村因距离吉隆坡国际机场仅12公里、雪邦赛车场11公里、南下芙蓉21公里下,成就了今时今日的地理发展优势。
汝来国民型华文小学诞生
由于教育一项来是华裔非常看重的产业,在1919年,华民便创办了公立国民学校。起初只有30余位学生,随着学生人数逐渐增加,热心教育的人士逐一捐献土地和金钱,扩建汝来国民型华文小学。
基础建设发展健全完善
她询问黄俊玮村长后得知,随着汝来人口逐渐增长,政府于1972年建造了汝来政府诊所,当时诊所仅有单层,设有门诊、妇产科及牙科,得以减少并舒缓居民舟车劳顿前往芙蓉医院的次数。
“透过1999年的一张照片,当时已经设有妇产科,因此对女性和婴孩看诊提供了便利。”
基于英殖民时期为了运输树胶而已修建铁路,因此马来西亚铁道公司(KTM)营运的火车站于1995年12月于汝来站正式启用,更方便居民前往吉隆坡和芙蓉。这些交通枢纽也招来了的士和巴士业者的入驻,让汝来的交通变得更加发达。
因此,从汝来新村至汝来旧街约2公里的路程,便有小学、中学、巴士站、火车站、政府诊所、警察局、天主教堂、兴都庙、拿督公庙、印裔穆斯林回教堂、回教堂等基本的基础设备,让所谓弹丸之地的汝来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也不为过。
兴建铁道机场带动经济腾飞
因此,完善的基础设备也成了汝来继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虽然一般上被认为政府宣布在雪邦建造吉隆坡国际机场成功带动了汝来的发展,然而距离吉隆坡国际机场相对邻近的城镇还包括沙叻、沙叻丁宜、龙溪等城镇,唯汝来却成了更多前来工作、居住和投资的选择。
彬记杂货店老板詹天强在口述时向杨智荑透露,其父亲詹天强约1945年搬来汝来后,开始经营杂货店生意,当时销量最好的商品是饼干类。随着1992年开始建造工厂下,杂货店的生意蒸蒸日上,是生意盈利最丰盛的时期。
根据福音堂锺今旺老师的观察,在兴建国际机场之时,汝来新村和新城的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出租潮。当时可见一些居民纷纷腾出家里的空房以出租给前来工作的人士。南北大道开始启用后,收费站的主要道路在上下班时间都塞得水泄不通。
按她的了解后总结,汝来之所以在90年代因政府各项大型计划而逐渐发展有赖于英殖民时期修建的铁道所致。加上还有橡胶园种植的经济效益,让许多华裔商家涌入经商,办教育等,逐渐让其余的基础建设也被完善,最终成了大型发展项目的受惠城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