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來25日訊)“在田野調查及整理資料的過程漸漸感覺汝來這個地方並不差,雖然這地方沒有像其他新村有特別有名的史記或土產,但卻是五臟俱全的小地方。”
楊智荑在撰寫汝來新村歷史時如此說道。
ADVERTISEMENT
田野調查研究家鄉歷史
楊智荑就讀於新紀元大學學院中文系,在《馬來西亞華人研究的田野調查》作業上決定研究家鄉歷史——汝來新村,並由著名歷史研究學者廖文輝博士指導。
她說,起初僅抱著完成作業的心態收集資料,殊不知汝來新村的資料幾乎無法在網絡上搜尋,迫使她必須走入汝來新村,在居民的引薦下,耗時三個月的時間,每個星期都會約訪不同的居民。在老一輩居民樂意分享下,令她對家鄉有全新的認識,惟可惜的是較難收集到20至60年代的汝來新村照片。
文獻照片記載穿梭回20世紀
此外,她也拜訪了汝來市議會、汝來州議員、歷屆村長、學校、和閱讀歷史文獻等,把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分析,大約歸類為教育、基礎建設、傳統行業和宗教等角度,嘗試透過長輩口述、文獻和照片記載穿梭回到20世紀的汝來新村。
“雖然這只是花了三個月組別田野調查研究報告,但希望這份研究報告對以後想要了解50年代至今汝來新村樣貌的人有所幫助。也希望以後還有這樣的機會做更深入的調查。”
汝來以橡膠園種植聞名
楊智荑指出,汝來新村(KampungBaharu Nilai)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殖民政府因需要運送錫米和樹膠而拓展鐵軌,在策略地點設立火車站,從而衍生不少新興的“火車站小鎮”(Railway Town),汝來則是以橡膠園種植聞名。
“80年代的汝來新村居民多數以割膠為生。早上居民會到組長家集合,組長再載他們進去割膠,到了下午居民們放工。前任村長俞立香口述,以前也有羅裡負責載送工人去割膠,也有工人自備腳車去割膠。”
“那個年代百廢待舉,當時具有商業頭腦的華裔,看準時機搶先開店做買賣,英殖民政府也樂見其給予方便,這些火車站周邊逐漸形成小埠或鄉鎮。”
她說,由於汝來新村地理位置相對中心,各行各業的興起。加上1994年時任首相馬哈迪宣佈建設國際機場、南北大道等大型發展項目,導致周邊經濟隨之發展,汝來新村因距離吉隆坡國際機場僅12公里、雪邦賽車場11公里、南下芙蓉21公里下,成就了今時今日的地理發展優勢。
汝來國民型華文小學誕生
由於教育一項來是華裔非常看重的產業,在1919年,華民便創辦了公立國民學校。起初只有30餘位學生,隨著學生人數逐漸增加,熱心教育的人士逐一捐獻土地和金錢,擴建汝來國民型華文小學。
基礎建設發展健全完善
她詢問黃俊瑋村長後得知,隨著汝來人口逐漸增長,政府於1972年建造了汝來政府診所,當時診所僅有單層,設有門診、婦產科及牙科,得以減少並舒緩居民舟車勞頓前往芙蓉醫院的次數。
“透過1999年的一張照片,當時已經設有婦產科,因此對女性和嬰孩看診提供了便利。”
基於英殖民時期為了運輸樹膠而已修建鐵路,因此馬來西亞鐵道公司(KTM)營運的火車站於1995年12月於汝來站正式啟用,更方便居民前往吉隆坡和芙蓉。這些交通樞紐也招來了的士和巴士業者的入駐,讓汝來的交通變得更加發達。
因此,從汝來新村至汝來舊街約2公里的路程,便有小學、中學、巴士站、火車站、政府診所、警察局、天主教堂、興都廟、拿督公廟、印裔穆斯林回教堂、回教堂等基本的基礎設備,讓所謂彈丸之地的汝來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也不為過。
興建鐵道機場帶動經濟騰飛
因此,完善的基礎設備也成了汝來繼續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雖然一般上被認為政府宣佈在雪邦建造吉隆坡國際機場成功帶動了汝來的發展,然而距離吉隆坡國際機場相對鄰近的城鎮還包括沙叻、沙叻丁宜、龍溪等城鎮,唯汝來卻成了更多前來工作、居住和投資的選擇。
彬記雜貨店老闆詹天強在口述時向楊智荑透露,其父親詹天強約1945年搬來汝來後,開始經營雜貨店生意,當時銷量最好的商品是餅乾類。隨著1992年開始建造工廠下,雜貨店的生意蒸蒸日上,是生意盈利最豐盛的時期。
根據福音堂鍾今旺老師的觀察,在興建國際機場之時,汝來新村和新城的屋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出租潮。當時可見一些居民紛紛騰出家裡的空房以出租給前來工作的人士。南北大道開始啟用後,收費站的主要道路在上下班時間都塞得水洩不通。
按她的瞭解後總結,汝來之所以在90年代因政府各項大型計劃而逐漸發展有賴於英殖民時期修建的鐵道所致。加上還有橡膠園種植的經濟效益,讓許多華裔商家湧入經商,辦教育等,逐漸讓其餘的基礎建設也被完善,最終成了大型發展項目的受惠城鎮。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