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芙蓉16日讯)看过本地贺岁电影《大大哒》的人,还记得戏里女主角所住的顶楼天文台吗?那正是芙蓉中华中学的天文台。
也因为这部电影的关系,让芙中天文台一度蹿红。
ADVERTISEMENT
事实上,芙中是森州唯一拥有天文台的学校,该校的天文学会目前有约百名成员。
回顾历史,在建起芙中天文台前,是有一班学生对天文学深感兴趣,主动组成学会,也成了全国首创。后来,芙中约于1989年正式建设天文台,当时候的学生,还自行组装镜片打造成天文望远镜观察天体。
芙中天文台是设立在其中一座建筑的顶楼,而天文台的外观设计,就犹如蒙古包似,有一个四方洞口是供人进出,而天文台圆顶是用手推移,室内共有两层楼,楼上是观测天体,楼下是作为课室用途,而楼上与楼下之间有一个旋转式楼梯。

失修 望远镜不见 解散
蔡亲炀掌校“恢复”天文台
于2008年开始担任芙中校长的蔡亲炀,他受访时依稀记得,当年新上任,他巡视天文台时,发现天文台已经失修,甚至天文望远镜也不翼而飞,只剩下装望远镜的框架,而且天文学会也已经解散,这无形中让他感到非常惋惜。
蔡亲炀是马来西亚猎星人学会学术顾问,他向来对天文学就有浓厚兴趣,而且曾经在美国太空总署(NASA)工作,因此在他担任芙中校长后,心里便有计划,要让天文台恢复“光芒”,然而担任校长需要处理许多校务,以致推动天文台的事宜年复一年被暂搁。
“我曾经告诉过一位已故林文强博士(芙中校友)有关推动芙中天文学的事,他知道后,就用了世华全人教育学院文教基金,捐献2万令吉作为天文台教学发展用途。”
掏逾万添购望远镜
辗转数年到了2013年,天文学会终于复办,天文台也重现了人气,不过,热衷天文学的学生并不多,蔡亲炀仍记得,当时的学会成员不上10人。
而有关的捐款加上校方掏出逾1万令吉,天文台共获增添了6架望远镜,其中一台是供学生化整为零再组装,此举只为了让学生能学到望远镜的各个结构。
在经过不断的努力下,来到今时今日,天文学会的成员已经超过百人,这显示了,虽然天文学属于冷门,但却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天文学抱有兴趣。
曾反映重建天文台
蔡亲炀披露,当年芙中建起的天文台,半圆形的屋顶是以手推方式,并有一个四方洞口进出,也因为洞口不大,进出的人得弯身钻洞,然而这样的天文台设计来到如今,其实会让人觉得有些怪怪的,因为现今的天文台已经不会这样打造。
因此,他曾经向董事部反映,以重建天文台,只是他一直忙于处理校务,让他有心无力去发展天文台,只是做到更新屋顶,而他的意愿是将手推屋顶改为电动方式,如此也就能免去用手力来转移屋顶观测天体。
蔡亲炀始终认为,芙中是一个值得推动天文学的地方,因为已经有了基地,而且有过千名宿舍生,可以让他们参与,毕竟天文观星都是在晚上,宿舍生观星后,就能直接回返宿舍,非常方便。
“如果没有宿舍,要学生在学校过夜观星,那是难办的事,一是必须获得家长们的允许,二是无法估计会有多少位老师是愿意守夜帮忙照顾学生,而且学生在学校过夜,一旦发生事情,就会更麻烦了。”
缺乏专业固定老师带领
蔡亲炀不否认,天文学会在重新成立后,成员的流动性颇高,毕竟学生加入不到数年就毕业,也就退出学会,因此难以固定学生去带领后期加入的成员。
他也同样不否认,天文学是需要一位在相关领域拥有专业知识的固定老师来带领,但这正是学校最缺乏的。
他指出,从天文学会重新成立,是有老师带领学生,只是有关的老师只能以浅白的天文学知识来施教,也因此,在天文学会重新成立后,他曾经亲自带领学生参与猎星人学会的活动,包括选择在周末带学生出外观星。
“当时候天文学会的成员才寥寥无几,安排他们出外不难,但现在有百多名成员,就比较难安排做同样的事了。”
盼今年开办文学选修课
其实蔡亲炀有一个心愿,就是希望在今年开办文学选修课,除了让学生学习,也盼可以开放给感兴趣的外人参与。
“如果今年能成功开设天文课,那么校内的天文学也算是真正进入了发展,虽然这个计划迟了十多年,但或许就是这个时候,才是最佳时机去推动。”
他计划是在3月至5月开办,先供高二及高三学生参与,可能安排在每周六上两个小时,或者一周选一天晚上进行两个小时的课,总共8个单元。
另一方面,蔡亲炀在今年也打算用无线方式来操控天文望远镜,就是望远镜放在天文台,但不必亲自到天文台操控望远镜,而是以手机或电脑通过应用程式来进行远控,甚至能通过此应用程式,与国外天文中心取得连线,惠利学生的学习。
只不过,让他顾虑的是,应该交由谁来负责这项操控与操作呢?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