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任心靈輔助熱線義工時,有數位已退休的長者幾乎每週準時“報到”。與他們的聊天內容也不是什麼人生大煩惱,有時僅是飯後問候,有時抒發他們的鬱悶,有時閒聊罷了。
初時我不解,“這不是防止自殺的熱線嗎?為何被長者佔用?” 後來才明白,長者的心靈需要一直被社群忽視;而這熱線平臺儘管不是針對長者需要而設,卻讓長者暫別孤單,填補空虛,尋獲陪伴和聆聽者。
ADVERTISEMENT
曾聽過一位長者傾訴:年輕時不惜為了家人專注工作,卻因缺乏陪伴導致與孩子的關係疏遠;如今老伴離世,孩子也在外頭打拼,家裡剩下他一人獨守空巢,要找人說話都難。
當孩子漸漸長大,父母漸漸衰老,孩子離家剩下老人獨居,這如同雛鳥長大離巢,老鳥獨守空巢的自然現象。空巢老人的現象在我國一點也不陌生,再加上我國漸漸步入老人國的趨勢,甚至有的老人在家逝世後發出屍臭,才被鄰居發現。
空巢老人未必指無兒無女的孤老,他們有的孩子已事業有成,卻因謀生緣故無法居住一起,或分散在不同的城市,家裡剩下長者一人。對孩子的思念,僅能透過一月數次的電話聯繫,或是一個月見一兩次面,或大節日才回家團聚,老人的孤獨感、空虛感、失落感等消極情緒在生活中萌芽。
基於空巢老人長期獨居,身邊能傾訴的朋友鄰舍不多,內心壓抑無法宣洩,許多老人出現“空巢老人綜合症”,像時常感覺渾身沒勁、心情容易受波動,長期活在驚恐中,覺得人生沒有意義;嚴重者還有自殺念頭。
有的空巢老人在年輕時幹勁十足,在社會上頗有成就,可是來到年老時身體狀況明顯大不如前,出現許多毛病,被迫吃藥看診,或因科技日新月異而跟不上腳步,生理及生活中的種種變化,令他們容易產生自卑,自我效能感低。
當然,還有一些空巢老人個性偏執,不願放下身為父母的尊嚴,不聽取孩子的勸告,自以為是地按照自己的模式來生活,這導致與孩子關係在年老時無法改善,反而變本加厲,心理層面也越來越負面。
空巢老人的心理問題不僅直接影響生活素質下降,個人幸福感也缺失;這情況若不嚴正看待,則會對產生更多社會問題,精神患者也會日趨攀升。
老齡從來都不是老人的問題,而要在老年時仍可以身心靈皆健康,這才是最大的挑戰。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