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謝祝南提供
(馬口17日訊)會館進行裝修無意中在舊相框中找到一份71年前的舊報,如今被視為一份珍貴的歷史文獻,讓人一窺當年的國際局勢和馬新社會的發展縮影。
ADVERTISEMENT
馬口廣西會館會長劉英海說,該會最近裝修會館,在一些舊相框架中看到有些發黃的託底舊報,裡面竟然隱藏著1952年的舊報,它重見天日後,今天成為了歷史文獻。
他說,從這些相框找到的舊報,顯示當年的馬口廣西會館已相當活躍,這些墊底舊報今天重見天日已是71年,撫今追昔,今天的國際局勢和馬新社會發展上已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
劉英海:以國際新聞為主
劉英海說,從當年9月6日的舊報紙以南北韓戰爭事件作封面頭條新聞報道,顯示這場戰爭備受國際社會的關注,而第二版的新聞仍以國際新聞為主,下來的版名是中外版,重點是報道中港臺的動態新聞。
他說,由於當年社會淳樸,地方活動或突發事件少,因此報上的地方新聞比較少見,反而是經濟版上看到橡膠、錫米和土產交易的新聞佔了很大的篇幅。
窺探71年前經濟動態
他說,從報紙的廣告上也窺探到71年前市場上的經濟動態,其中有戲院新張、報紙成立週年、新婚恭賀、金莊新張、包治久婚無孕,和久咳不止藥物等廣告,可以略窺社會發展面貌。
劉氏說,今天的報紙,就是明日的歷史記錄,而且舊報紙也像陳年老酒那樣,越久越夠味。
當時馬口處緊急狀態
吳志芬:生活簡樸艱辛
馬口華社元老吳志芬(85歲)說,1952年的馬口社會和人民的生活狀況,可以用簡樸艱辛來形容。當時仍處於緊急法令,英政府在1951年把散居在馬口周邊的居民集中在目前的巴都峇加、朱區和甘榜英達,以籬笆圍起管制。
當年吳志芬只有13歲,他指出,當年的居民,除了馬口大街,大部分都是工人,包括割膠、種菜養豬、養魚、種椰樹和水果等謀生;而大街的生意主要是雜貨店、雞肉檔、牛肉檔、魚檔和豬肉檔,都是在目前大街合豐棧茶店旁的公市擺賣。
第一代商賈多是啟小創辦人
吳氏也是馬口華團聯合會前主席、馬口啟文中學前教師,他說,當年馬口商界第一代人士很多是啟文小學的創辦人,包括葉根、伍年、顏晉祜、符樹源、朱其富、朱群英、謝銓、林名賢及林詒磋等都是華社的佼佼者,出錢出力貢獻社會。
當年馬口大街的64間商店生意,都符合居民所需,貨品非常齊全,單單大街,第一代的商賈就佔了馬口商界70%,到了第二代開始式微,第三代幾乎沒有代表人物了。
擁車族屬社會名流
他說,50年代的馬口社會很淳樸,有一輛腳踏車已算高等階級,擁車族屬於社會名流,當年整個馬口不到10輛車,而他父親是其中一名擁車人。
他父親的車子款式是英國製造的奧斯汀7,車牌N529,是用攪火棒塞進車子前面的引擎洞孔,用力攪動引擎才能跑動,屬於特別階級,身分特殊,人憑車貴,市民見到車就知道車主是誰。
1952年,吳志芬還是一名初中生,當年馬口只有一所啟文小學,沒有中學,要升中學只能到庇勞中華中學、芙中、馬六甲培風、吉隆坡尊孔或韓江深造。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