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孟母三迁”的成语故事,脑袋浮现很多疑问,像:为何孟母要大费周章三次搬家呢?难道环境真的能决定孩子成长的素质?若家长管教好,是否能胜过环境呢?孟轲的成就到底是因为搬家后的环境所致,还是母亲对孩子的重视呢?
我也曾与朋友探讨上述疑惑,当然,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讨论。不过,这成语说明环境对孩子的行为与成长带来一定的影响。
ADVERTISEMENT
目前在教会担任全职责少年事工干事。在岗位中,分别牧养三个不同区域,即城市、新村和郊区的少年。无论是他们的生活、学术追求及对前景意识,都出现明显差异,这固然影响孩子的行为与价值观。
这文不能以偏概全,纯属分享我所观察到的现象。先来说说城市的孩子吧!
城市孩子确实较注重学业成绩,不管学业成绩如何,只要经济环境许可,孩子日常生活大部分被补习“占据”,有的还比公司老板更忙碌,除了上学外,空档时间被兴趣班及运动班塞满。
或许这是父母用心良苦栽培孩子的方式,与其让孩子在家闲着,浪费时间在娱乐及科技产品上,不如去学习其他兴趣,掌握更多新技能。不过,对于生活技能,像洗碗、打扫、烹饪等,不是所有少年都在行,更别说其他的维修技能了。
城市孩子对学术追求,许多时候只是为了满足父母或得到奖励。对前景的选择,也不是因了解自己而选择,许多时候由父母决定与安排。但是,他们都以读大学为目标,这才算完成学习生涯。
生长在新村的孩子呢,傍晚时分常在篮球场上看见他们的踪迹,也可能在路上遇到不戴头盔、没有驾照却骑着摩托的他们。这不表示父母缺乏管教,而是新村的生活特色,父母也让孩子挥洒汗水,与邻居孩子一起玩乐。
不过,在我带领的少年群中,许多与公公婆婆居住。父母离异、离世或离乡背井在外头公干的情况司空见惯,因此孩子的生活不一定看重学业成绩,有的在中学时已外出打工,体验生活现实。
他们对于自己前景有两个方向:成绩好的一群,愿意为学业默默耕耘,在不造成父母经济负担的情况下,以进入国立大学为目标,让知识改变命运;自知没有学习天赋,学业满江红的一群,则选择提早踏出社会挣钱。
郊区孩子的家庭背景更为复杂,大部分父母一方为外籍人士、离婚或再婚,孩子们对婚姻及恋爱观则从网络及旁人身上建立。
在资源匮乏,人烟稀少的郊区,孩子们手不离机的状况严重,因为他们的娱乐除了打球,就是打电玩了。
至于孩子们有否补习,全依照各自的家庭经济状况;而孩子的学业成绩如何,家长管不了那么多,为生计伤脑筋就够了,而孩子们也并不在乎。他们期待尽快长大,尽快中学毕业,然后中五后到城市工作与生活,至于选择什么工作都无所谓。
我非常感恩有机会认识他们,与他们以导师的身份相处。虽然孩子不是在好的起跑点就一定有优势,三个区域也没有何者就一定占优势,毕竟天生我材必有用嘛,但至少在他们少年奔跑之际,有人从旁引导与陪伴。
孟母三迁,必有她坚持的道理。若无法提供孩子们良好的环境,至少成为他们的生命导师与榜样,帮助他们自我了解,品格塑造,以致有更美好的前程。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