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孟母三遷”的成語故事,腦袋浮現很多疑問,像:為何孟母要大費周章三次搬家呢?難道環境真的能決定孩子成長的素質?若家長管教好,是否能勝過環境呢?孟軻的成就到底是因為搬家後的環境所致,還是母親對孩子的重視呢?
我也曾與朋友探討上述疑惑,當然,這是一個沒有答案的討論。不過,這成語說明環境對孩子的行為與成長帶來一定的影響。
ADVERTISEMENT
目前在教會擔任全職責少年事工幹事。在崗位中,分別牧養三個不同區域,即城市、新村和郊區的少年。無論是他們的生活、學術追求及對前景意識,都出現明顯差異,這固然影響孩子的行為與價值觀。
這文不能以偏概全,純屬分享我所觀察到的現象。先來說說城市的孩子吧!
城市孩子確實較注重學業成績,不管學業成績如何,只要經濟環境許可,孩子日常生活大部分被補習“佔據”,有的還比公司老闆更忙碌,除了上學外,空檔時間被興趣班及運動班塞滿。
或許這是父母用心良苦栽培孩子的方式,與其讓孩子在家閒著,浪費時間在娛樂及科技產品上,不如去學習其他興趣,掌握更多新技能。不過,對於生活技能,像洗碗、打掃、烹飪等,不是所有少年都在行,更別說其他的維修技能了。
城市孩子對學術追求,許多時候只是為了滿足父母或得到獎勵。對前景的選擇,也不是因瞭解自己而選擇,許多時候由父母決定與安排。但是,他們都以讀大學為目標,這才算完成學習生涯。
生長在新村的孩子呢,傍晚時分常在籃球場上看見他們的蹤跡,也可能在路上遇到不戴頭盔、沒有駕照卻騎著摩托的他們。這不表示父母缺乏管教,而是新村的生活特色,父母也讓孩子揮灑汗水,與鄰居孩子一起玩樂。
不過,在我帶領的少年群中,許多與公公婆婆居住。父母離異、離世或離鄉背井在外頭公幹的情況司空見慣,因此孩子的生活不一定看重學業成績,有的在中學時已外出打工,體驗生活現實。
他們對於自己前景有兩個方向:成績好的一群,願意為學業默默耕耘,在不造成父母經濟負擔的情況下,以進入國立大學為目標,讓知識改變命運;自知沒有學習天賦,學業滿江紅的一群,則選擇提早踏出社會掙錢。
郊區孩子的家庭背景更為複雜,大部分父母一方為外籍人士、離婚或再婚,孩子們對婚姻及戀愛觀則從網絡及旁人身上建立。
在資源匱乏,人煙稀少的郊區,孩子們手不離機的狀況嚴重,因為他們的娛樂除了打球,就是打電玩了。
至於孩子們有否補習,全依照各自的家庭經濟狀況;而孩子的學業成績如何,家長管不了那麼多,為生計傷腦筋就夠了,而孩子們也並不在乎。他們期待儘快長大,儘快中學畢業,然後中五後到城市工作與生活,至於選擇什麼工作都無所謂。
我非常感恩有機會認識他們,與他們以導師的身份相處。雖然孩子不是在好的起跑點就一定有優勢,三個區域也沒有何者就一定佔優勢,畢竟天生我材必有用嘛,但至少在他們少年奔跑之際,有人從旁引導與陪伴。
孟母三遷,必有她堅持的道理。若無法提供孩子們良好的環境,至少成為他們的生命導師與榜樣,幫助他們自我瞭解,品格塑造,以致有更美好的前程。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