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骨13日訊)從鮮活漁產到餐桌佳餚,漁民背後辛酸有誰知?
鮮活的海鮮要變成餐桌上的佳餚,其背後卻是漁民數不盡的辛酸。每天需靠天氣“賞飯吃”的漁民,天未亮就要摸黑出海捕魚,然而,近年來隨著工業迅速發展、海水汙染,導致捕魚業出路越來越渺茫。
ADVERTISEMENT
森州共有400名擁有合法準證的漁民,其中坐落在瓜拉蘆骨新村的漁民碼頭,擁有逾百漁民在當地海域捕魚謀生,這也是森州境內擁有最多漁民的集中區。
他們除了面對大自然氣候考驗外,還面對各種外來因素,包括海洋汙染、工業汙染、貨船橫行,甚至還要遭受執法人員的過度執法與刁難,以致漁民收入雪上加霜。
蘇亞華:如今漁獲減少10倍
在當地從事超過40年捕魚業的漁民蘇亞華受訪時坦言,波德申海域年前因海上輸油廠落成後,而設置捕魚禁區,而沿海的發電廠又常年排放高溫汙水入海,讓漁民除了在捕魚區域方面受到限制外,也因海洋受到工業汙染,導致漁產銳減。
“相較於30年前高峰期的魚獲,毫不誇張地說,如今的漁獲足足減少10倍,以前漁民即使沒有漁網,也能隨意撈起一堆漁獲,單靠捉螃蟹也能養活一家人,現在出海一天就只有極少量漁獲,有時候甚至只‘捕到’一堆垃圾。”
他直言,雖然如今漁產價格比30年前貴了足足10倍,但因漁獲也同樣減少了10倍,依然難以養家餬口。
汙水排放致漁產幾消耗殆盡
也曾擔任過瓜拉蘆骨新村村長的蘇亞華指出,早在多年前,當地沿海因為興建發電廠,當時候為了補償漁民損失,也曾賠償各別漁民約1萬9000令吉,然而一次性的賠償卻換來永久性的海洋生態汙染,讓漁民與整個海洋生態遭受毀滅性打擊,這也是令人始料未及的後果。
他說,當地漁民不久前收到“風聲”,指州政府與發展商有意在沿海一帶展開佔地4670公頃的填海發展計劃,讓漁民對早已岌岌可危的捕魚業感到彷徨。
“現在漁民可以捕魚的海域已少之又少,而這些區域又因為工業汙水排放,導致漁產幾乎消耗殆盡,整個海洋生態也面臨瓦解,再這樣下去,恐怕10年後,整個馬六甲海峽連一條魚都不剩,屆時有錢也買不到魚。”
盼工業發展漁民生計平衡發展
他說,為了傳達漁民的心聲,他在最近召集了多名漁民,與蘆骨原任州議員兼森行政議員朱建華進行對話會,反映業者目前所面對的困境與問題,希望能引起州政府重視,在工業發展與保障漁民生計之間平衡發展。
“我們需要維護海洋環境與生態,才能確保海產可持續性衍生,讓各種魚類正常繁衍,將海洋環境影響減至最低。”
朱建華:漁民回航遭刻意攔截
朱建華指出,在對話會中,有不少漁民反映目前業者所面臨的嚴峻挑戰,除了不可控的氣候因素外,還有更多來自人為因素,包括了沿岸兩家發電廠向大海排放汙水導致海水汙染、捕魚區域受限制外,也包括了漁民受到執法單位的過度執法,甚至刻意刁難行為。
他說,漁民除了只能在限制區域捕魚外,他們經常受到森甲海事執法機構部分執法官員的過度執法行為,例如趁著漁民開船回岸或收網時,會刻意攔截漁船進行檢查。
“漁民必須在海水退潮前趕回碼頭,卻在返程時被執法人員刁難,要求停船截查,導致漁船最終被迫擱淺數十小時,待漲潮時才能重新返岸。”
此外,也有官員過度執法的現象,曾有漁船因載著備用引擎,被官員以“使用超出2000cc馬力引擎”為由對付。
“儘管當時候漁業者再三解釋,僅使用1500cc馬力引擎,但因為船上載著備用引擎而牴觸條例。”
漁民紛萌轉行念頭
朱建華坦言,漁民在捕魚行業中遭遇嚴峻挑戰,促使業者在疫情後,時至今日仍無法復原,甚至部分業者早已心灰意冷,萌生轉行念頭,卻奈何苦無出路。
同時,針對上述填海計劃,朱建華回應,確實有發展商向州政府提呈計劃書,惟這仍處於雛形概念,能否成型仍是未知數。
“即便州政府亮起綠燈,仍需要經過重重的環境評估、審核,包括從海洋生態、紅樹林、環境保護、當地業者、居民等各個層面都會納入考量,整個過程非常漫長,而且也不一定會通過。”
此外,朱建華也將針對有關沿岸排放汙水導致海洋汙染的情況,要求當局展開實地勘察,並連同兩間發電廠代表進行對話會。
朱先生(51歲):海水汙染 一條魚都沒有
眾所周知,波德申海域是貨船川行路線,但近年來,隨著海上工業發展,越來越多貨船貪圖便利而偏離了規定航海線,只要一穿越捕魚區,所有的漁網都被劃破。為了避開漁船被貨船撞翻,如今只能航行1小時到其他捕魚區,但這裡因汙水排放而嚴重汙染,幾乎一條魚都沒有了,偶爾返程遇到大風或退潮擱淺,情況更加糟糕。
王先生(80餘歲):曾一整天僅捕獲垃圾
我從1967年就從事捕魚業至今,回顧30年前的漁產盛期,每次都裝滿數十桶魚獲,但現在捕魚業是越來越難,太多外在因素,試過一整天收穫是海上漂浮的垃圾,若是有收穫半桶魚,已是非常幸運的了,這裡大部分漁民已是第二代,但相信未來從事漁業人士會越來越少。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