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芙蓉17日讯)名人轻生案件被媒体争相报道,相关舆论也在社媒发酵,然而这类的新闻或与舆论又会否造成“模仿效应”等不良影响呢?
森州爱心专科医院精神专科谢立才医生在接受《花城》社区报记者访问时指出,艺人轻生的现象的确会对社会造成影响,因此各界需要提高警惕,以免再有悲剧发生。
ADVERTISEMENT
他认为,在广大社会群体中,有些人对于生活丧失了期待,而他们的精神非常脆弱,一旦发生类似艺人轻生等案件,难免会提供了一个轻生的方式,这些人有可能会模仿艺人的方式来了解自己。
他说,经常感受到空虚、寂寞、绝望、情绪大起大落、难以忍受的疼痛、觉得被困住和对生活失去了希望、甚至出现幻听,这都可能是身体发生的预警,可能是忧郁症的出现,必须获得重视。
“其实自杀可被预防,只是许多患有抑郁症的病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生病,如果及时治疗,抑郁症也可痊愈,大家应该警惕自身的精神及身体状况。”
他也披露,“受困者”想轻生念头多数是始于抑郁症,一旦想不开,随时会进入规划的状态,趁自己还在生时完成自定义的清单。
越来越多年轻人轻生 须关注15至25岁者
“全球每40秒就会有人轻生,结束生命,4至6个人以内就会有一名患上抑郁症,而且越来越多年轻人因为承受不住压力而轻生,尤其是15至25岁的青少年,这是必须要获得关注的。”
谢立才指出,虽然所有年龄层都会面对精神问题,但是25岁前的青少年正处于巨大转变的年龄,所以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挑战会不知所措,如果无法抵御越来越大的压力,可能会造成精神崩溃及导致轻生。
另一方面,谢立才也说,除了自杀之外,自残也是精神疾病的一种,而造成自残的人普遍是边缘性人格,也需要接受相关的治疗。
“虽然自残不属于自杀的一种,但自残也会转变成意外身亡,而自残是和依附系统有一定的关联性,可能和童年创伤有关,而且面对别人的拒绝也会异常敏感,渴望被关怀但又害怕受伤害,所以精神上倍感被拒的疼痛时,但肉体却无感就会形成自残。”
他呼吁,社会各界人士需珍爱生命,让自己有个活下去的机会,渴望寻求帮助可拨打相关协助热线,如果需要专业人士进行身心评估,也可询问专科医院。

陈志成:一切都有迹可寻
亲友可当“减速带”缓解情绪
随着近年来的轻生案不断攀升,因抑郁症而轻生的课题也需被大众关注,从而减少更多的年轻群体陷入“自困”的情况,而身边的亲友也可成为缓解精神紧绷的“减速带”。
对于要如何协助“受困者”走出迷雾,曙光心灵成长中心心理咨询师陈志成坦言,每个有轻生倾向的“受困者”在轻生前都会做出一系列的怪异行为,仿佛在做最后告别,而身边的亲友需多加留意。
“通常受困者在轻生前会有表达强烈的寻死念头,往往普通的玩笑都是一种暗示,通常轻生前会编排好所有事物,包括将珍贵的物品转交给亲人、安排身后事、搜索妥当的自杀方法等等。”
陈志成直言,一切都有迹可寻,但也只供参考,若发现异常,需给予适当的安慰,并时时刻刻帮助“受困者”越过障碍,否则一不小心将酿成悲剧。
“通常受困人发出求救讯号时,身边的人反应不当,给予否决或过激的回应,而恰恰都是不正确的做法,相反身边的人在聆听他们(受困者)的心声时,需注意是否已经编排身后事,和安排到哪个程度。”
受困人渴望得到帮助
另外,他指出,有意轻生的人群往往都有在持续发出求救信号,渴望得到帮助,但身边亲近的人却丝毫察觉不出端倪,所以才错失了施救的黄金时期。
“通常确诊的患者接受治疗并成功挽救回来后,还不可掉以轻心,虽然已痊愈但还处在3个月的危险期,倘若病情严重,可被强制入院接受更深入的治疗。”
他直言,虽然女性想了结生命的欲望较高,但男性的轻生成功率会比女性高,因为女性普遍会寻求帮助,寻法挽救自己。
“一般情况下,选择轻生的原因为抑郁症,而抑郁症是需要时刻被留意,避免情况变糟,家人必须持续关注受困人的情况,力挽狂澜,将局势转变为可控的情况,如若状况下滑就需接受药物治疗。”
另外,他建议,教育局可给予教师有关心理方面的培训,从小灌输生命的重要性,和自行结束生命的后果。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