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ChatGPT掀起AI热潮,很多人担心文字或艺术创作者会在AI革命后被淘汰,而这波AI浪潮带给创作者的,是前进的方向,抑或是书写将被机器人取代的残酷真相?
有些人取笑ChatGPT产出来的东西根本不能使用,也有人悲观地认为,书写者即将被读写机器人取代。AI与创作之间的关系众说纷纭,我们不应盲目地追随意见领袖的看法,因为真相不一定跟多数人站在同一边!也不该极端地护守过往的惯性思维,反而要常常问问自己:“到底要怎么做,我们写出来的作品才能不被AI取代?”
ADVERTISEMENT
以我使用ChatGPT的经验,初始,很惊艳它的读写优势:作品产出的速度极快,效率令人咋舌,这让需要慢慢酝酿灵感的我望尘莫及。同时,它严谨的写作逻辑,让文章段落架构清晰分明,并且善用句子的“逻辑词”,保持文句简洁的流畅性,读者能够一目了然地理解其诉求的理念。
加上它善于进行归纳分类,设定写作风格、叙说语气和修辞技巧,指令可以根据提问者随时调整变动。你若能下达精准的概念与关键词,它会做出正、反论点的比较,具体、抽象事例的对比,同质观念的层层类比。
ChatGPT扮演的角色比较像“友善的代笔者”,当你给出文本类型(如:散文、新诗、小说、传记、报导、读书报告、主题专案、计划等等),ChatGPT都可以快速地帮助你完成“基本款”的成品。我进一步发现:它也善长扮演“脑力激荡者”,可以立即援引相关资讯、资料,让你能快速掌握某些统计数据,做出概括性的判读、理解。看到这里,你可能会心灰了,我还要继续创作下去吗?新闻书写、专业文件、故事创作是不是都交给AI机器人去处理就好?未来,写作者是不是会变成一个可能消失的工作?
在课堂AI书写的实验式操作,我会让学生针对写作主题,进行提问的准备。每个小组设计一个个聚焦的关键词禁行提问,将有效促使ChatGPT写出精准有料的文章。再从ChatGPT输出的文章,进行红点大赏的票选,选出一篇班级给分最高的范文,再进行小组改写活动。
例如:这篇文章的每段段旨是否有扣准题旨?写作的逻辑是拉准立意的核心?内容所援引的例证是否真实可信?全篇论述是否具备正、反例证,并进行主要论点的有效说服?同时,各小组是否可以类举自身经验,进行事证的替换,强化观点的论辩性与新鲜感,抑或是生活情感的连结,产生书写的共情与共感。让ChatGPT完成的文章,在学生进行解构、重构之后,加以结合时事或是自然五感的事例,让文章的完成度更事半功倍,也让学生不再畏惧写作的“从无到有”的历程,有了ChatGPT这位神队友,他们可以慢慢累积写作的素材,精进自己的写作技巧,让写作的门槛降低,同时,也让书写变成他的日常。
但,AI时代创作者存在的价值,在于“专业思维”的累积,借由生活的亲身体验,让创意不断的在作品与读者迸发出共鸣,跟随他/她的年纪渐长,随着时代潮流,持续写出新颖的题材,并非只是某些素材、事件、概念的拼凑,抑或是书写风格的复制而已。
当我们越来越依赖AI与懒人包,虽然知识的理解变得既轻松又简单易懂,但这是否也意味著:我们逐渐失去全盘理解知识全貌的可能,甚至,更容易落入一个“集体错觉”的陷阱,失去独立思考的机会。
从过去改变人类命运的智者身上,我们可以归纳出他们的人格特质多为在深思熟虑之后,大胆提出迥异于他人的看法,引导人类走上全新的跃进道路,苏格拉底是,哥白尼、伽利略也是。即便当时他们引起反对者激烈的争议,历史却证明他们的选择和带给后世的价值,弥足珍贵。
这或许是人类绝不会被机器人取代的重要原因,我们捍卫的是世间的真理,是勇于承担异见的勇气,是宁愿失败也不愿屈服的人生价值。
AI来了,我们处于创作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创作者凭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和智慧,有机会为下一代留下我们这代人“心向往之”的书写态度和社会观察,让读者为之废寝忘食又爱不释手。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