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24日訊)經營木屐生意幾十年的劉兄弟貿易將在年底停業,此後,蕭隆興街(新加坡街)再無紅木屐了。
劉兄弟貿易東主劉坤經(86歲)指出,自己和妻子年事已高,弟弟也已經多年不製作木屐,老店沒人接手便決定把貨給清了,年杪就正式和妻子過上退休的生活。
ADVERTISEMENT
他直言,雖然自己和弟弟都繼承了父親製作木屐的手藝,但這門功夫,老人家根本做不來,年過六十,要繼續拿著鋸子和斧頭製作木屐,根本不可能,所以隨著年歲老去,兄弟倆已經不再製作木屐,店裡賣的木屐早已不是出自自家的手藝,而是從馬六甲購入。
隨著時代變遷,木屐的需求量降低,街道上能買到木屐的店也變得越來越少,而位於蕭隆興街劉兄弟貿易門前賣的那一點紅木屐,就顯得特別有時代感。
不過,隨著劉兄弟貿易也準備在今年結束營業,芙蓉老街僅剩的這道與木屐有關的風景線也將消失。
劉坤經:9歲隨父母越洋來馬
劉坤經說,他是在9歲的時候,隨著父母從中國越洋來馬,而父親是以製作木屐為生,他在約10歲也開始跟著父親學習這門手藝,後來弟弟也加入行列。
“以前沒有錢自然就沒有讀書,小小就跟著父親學做木屐討生。弟弟後來也繼承這份手藝一直到他六十多歲。反倒是我在29歲之後就不再做木屐了,我開始去駕羅裡謀生。”
他說,父親製作木屐的老店本來位於克里斯南醫生路(Jalan Dr. Krishnan),那時候店裡都是木塊、製作木屐的工具和木屐。
“六七十年前,是木屐業最輝煌的年代,當時的需求量也很高,父親的店經營了約50年。”
弟弟制木屐手藝好
劉坤經提到,弟弟後來也繼承了父親的衣缽,他的手藝很好,製作過無數的木屐,但是後來老了,力氣就不如從前。
“六十歲以上的人,要繼續操作那些笨重的器材做製作木屐這種粗活,早已力不從心,加上弟弟的孩子們長大了也都各有成就,他也就退休了。”
目前開在蕭隆興街的劉兄弟貿易,也有40年曆史之久了,是劉坤經從其妹妹手中接過的生意,主要售賣一些手工製作原材料,如絲帶、毛線、籃子等,但也一直有賣木屐。
“後來弟弟沒再繼續製作木屐了,我就從馬六甲訂木屐回來繼續放在門口賣,不過,所剩的木屐已經賣完了,現在只剩下店裡的手工製作材料要清貨。
不強迫後代學制木屐
提及從父親那代傳承的製作木屐手藝因為沒有人繼承而走到盡頭會不會惋惜,他坦言,無論是弟弟的孩子還是他自己的孩子都有自己的事業,發展得都很好,他們拒絕繼承或對木屐的手藝不感興趣,很正常。
“兒孫都是事業有成的人了,總不可能為了要傳承強迫他們要學做木屐。”
他說,現在就連馬六甲也只剩下兩家生產木屐的商家,日後若是沒有人繼承,便不會再有這門手藝。
不過,劉坤經並不認同木屐是因為沒有人要穿或買,所以才會逐漸淘汰,他認為是因為越來越少人制作木屐,市場木屐不多,才會讓人們漸漸遺忘,又或者即使想買也買不到。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