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口15日讯)每个地方的发展历史中,总会留下一些岁月烙印,见证了整个社区发展变迁,而马口大街拥有将近百年历史的洋货店德昌号,就堪称马口开埠发展其中一个烙印。
位于马口大街53号的德昌号,是上世纪约廿年代由罗美如所创办,过后传给儿子罗锡伦,如今来到第三代掌舵人罗富强。
ADVERTISEMENT
现年70岁的罗富强接受《花城》记者采访时说,其祖父是于上世纪廿年代创立了德昌宝号,当时是以路边摊模式,摆卖一些衣服杂货等,过后就租了马口大街的半间店面,从路边摊正式进入店面开始做生意。
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德昌号才搬到如今马口大街53号,就是自己买下的商店做起生意,迄今约70余年不曾再搬迁,堪称见证了马口的发展。
罗富强:1972年起掌德昌号
德昌号如今的老板罗富强(71岁)及妻子郑玉好(71岁),仍然保持着传统经营模式,每天过着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模式。
他说,自出生以来,就是在如今的店里成长,而他在马口就读小学生五年级,就到吉隆坡尊孔国民型中学继续就读到初中三,接着再转芙蓉中华独中读到高中三,并于1972年,回到马口帮忙父亲。
罗富强说,其祖父早期在吉隆坡开店,交由其叔叔打理,因此他当年在吉隆坡求学时,就是住在家族的商店宿舍里,课余时间就协助叔叔学习打理商店,开始接触了洋货生意。
兄弟姐妹散居各地
罗富强共有7个兄弟姐妹,他排行第五,全部都散居在新加坡、澳州、吉隆坡等地,只有他和妻子孩子仍留在马口,延续着祖父流传下来的洋货店生意。
他说,在1972年,即是于19岁那一年,当他完成学业之后,就返回马口,开始协助父亲打理德昌号生意,迄今已51年,逾半世纪。
当他于数年之后与郑玉好结婚,其父亲认为他已成家,于是就开始慢慢将整个德昌号的生意都交给他而退休了。
八九十年代 洋货店成购物首选
逾半世纪以来,罗富强留守在马口大街,也见证了马口大街一带的繁荣发展,见证马口大街各商店几经易手,有人新开张营业,也有人结束营业,从此熄灯。
德昌号是洋货店,售卖各种日常用品、衣服、工衣、毛巾、面巾等,在马口大街算是其中一间相当著名的洋货店,当年不仅是马口人购买日常用品的其中一个选择,就连巴弄、榕吉、亚逸依淡一带的居民,有时都会到来购买物品带回家去。
新年前提早营业迎客
罗富强说,马口大街一带在八九十年代,有好几家洋货店,也是很多人的购物首选,顾客熙来攘往,非常热闹。
他还记得,当年农历新年前的几天,正是华人添购年货的最后冲刺时期,因此所有洋货店在这个时期都会不约而同提早开门营业,甚至在早上6时就打开大门迎客,接着整条大街不久后就会涌现绎络不绝的人潮,非常热闹,但是上述情景只是在农历新年前几天而已。
专卖店商场出现 顾客渐少
随着时代发展,最近20年以来,越来越多专卖店出现,罗富强坦言,这种情况的确拉走了不少洋货店的生意,但是对于一些老街坊而言,还是会习惯性去光顾老朋友的商店。
他举例,当年很多老人家会到德昌号购买寿袍或提早为自己准备寿衣。此外,任何家中一旦有人去世,总会有人到德昌号购买面巾毛巾等。
但是随着殡葬业出现“一条龙”经营模式后,上述情况也慢慢绝迹了。
此外,在各地区的商店越开越多,人们总会到最靠近的商店或商场购买物品,因此外坡顾客也越来越少。
德昌号 本报马口最早期代理
德昌号是《星洲日报》在马口区最早期的代理,罗富强的记忆中,在本报创刊不久后,德昌号就成为代理,当时的报纸每天都会通过火车从新加坡运到马口,因此祖父到了时间,就会到火车站接报纸运返店里。
1965年,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分家,吉隆坡《星洲日报》便脱离新加坡的总社另起炉灶后,马口的报纸就是从吉隆坡直接由报车运到马口。
每天4am起床承接报纸
罗富强本身就住在店里,因此每天早上4时许,他就会起床承接报纸。据他说,有时报车早到达,他在开门时,就已看到司机将报纸放在店门口,有时候则是可以直接和报车司机对接。
在收到报纸之后,再由他和工人发报,转发到各地报贩,即榕吉、弄边、新邦葫芦顶及新邦榴梿等地。
罗富强说,他并没有派报,在年轻时候就是学生工人负责派报,如今 也依旧是由工人负责。
每天早上他负责发报之后,就在店前设下小小报摊等待市民经过大街时,购买报纸,在大约9时过后,洋货店就正式开店,直到下午5时许打烊。
报业休息的时候很少,每年只有区区数日无报日,因此罗富强与妻子比较少休息,一般都是选择在报业假期的连假期间才休息。
不过即使在报纸出版日休息,早上仍有工人另外负责派报,因此他也比较放心。
夫妇退休 德昌号将熄灯
岁月转辗半世纪,罗富强也从年华正茂的壮年,到了白发苍苍的乐龄阶段,他育有两男两女,如今都已成大及各有事业。
因此他坦承,并没有接班人,孩子也各自有事业发展,因此一旦他两夫妇真的要退下来的时候,或许也就是德昌号正式熄灯的时候。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