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花城最热点

|
发布: 5:06pm 15/06/2024

20年收藏200片墨硯 鄭桂源盼有朝一日設立硯臺博物館

报道:郑嘉伦、摄影:陈梧源
20年收藏200片墨硯,鄭桂源盼有朝一日設立硯臺博物館
在過去20年裡,鄭桂源用心收集了逾200片墨硯,每片都承載著歷史的印記。

(芙蓉15日訊)書法家鄭桂源在過去20年裡,通過各種機緣巧合,收藏了200片墨硯,他對這些珍貴文物不僅充滿熱愛與敬意,更懷抱著一份美好的願景,希望將來能夠設立“墨硯博物館”,讓墨硯流傳下去。

鄭桂源接受《花城》社區報訪問時分享,他在1985年買了第一片墨硯,那時他在佛堂接受教育,佛堂對面是一間書局,但當時他對墨硯一無所知,只知道寫經書需要用到,後來在1996年到廣州探望師父,買了第二片墨硯,是四大墨硯之一。

ADVERTISEMENT

他之所以接受藝術教育,是因他以一二萬令吉買了一批畫、壺水貨後,在把畫送裱時,才發現裱畫費用很高,每三張畫就需上千令吉,所以他開始學裱畫,而裱畫首要是對墨的顏色有了解,所以他又開始學書法和繪畫。


(拍攝:陳梧源)

“在學習過程中,我逐漸接觸並參與藝術領域,也對文房四寶產生特殊興趣,之後就隨處留意,我不會特意購買墨硯,皆是機緣巧合下接觸到,價格也不高。”

他曾於2002年,在李三路小食中心售賣文房四寶,然而那時書風並不濃厚,只有在書法賽和揮春賽時才熱鬧,加上地理因素,芙蓉人都向往到吉隆坡購買,以致生意不理想,只維持了一年便結束。

之後他從事起與佛教有關的工作,負責定期到南部的百間素食館送光碟,多了機會到處看看,那時因沒有任何負擔,有閒錢時就會購買自己喜歡的東西,便開始了收藏之路。

20年收藏200片墨硯,鄭桂源盼有朝一日設立硯臺博物館
談及墨硯,鄭桂源總是滔滔不絕,訴說著對這一傳統工藝的獨特情感。

鄭桂源認為,硯臺不僅是書寫工具,更是文化與藝術的重要載體,他在老師的鼓勵下,2017年開始教書法,這些年他發現,許多學生對文房四寶的認識沒有概念,也不知道什麼是硯臺和墨條。

他說,墨硯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著5000年悠久歷史,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墨硯正是其中一個富有象徵意義的物品,在日本,這方面的文化傳承沒有丟失,至今小學生入學時都會使用文房四寶。

“然而相比之下,大馬卻逐漸失去了對文房四寶的重視,令人感到遺憾。”

他說,推動必須身體力行,因此他每天上課前會磨墨,學生見狀後滿懷好奇,他便給用心學習的學生送上墨硯,起初學生興致勃勃,但磨墨至少需五分鐘,久而久之興趣也失去了。

他指出,從中能理解到,要推廣和堅持傳承並不容易,必須深入思考如何改善和加強這方面的工作,因為甚至一些書法家已不再使用硯臺。

“也有朋友認為沒必要收藏這麼多墨硯,這種情況讓我感到傷感,因為對於文人和書法愛好者來說,硯臺的地位至關重要,不能因現代因素而被忽視。”

他說,在古時代,書房是一個重要場所,文房四寶一應俱全,但現今參與藝術團體雅集時,很少有硯臺的出現,硯臺已淪落到可有可無的階段。

20年收藏200片墨硯,鄭桂源盼有朝一日設立硯臺博物館
墨條與墨硯息息相關,優質的墨條還能保護墨硯的表面,防止磨損和損壞。

如何欣賞墨硯的美,鄭桂源指出,墨硯常常是四方,且平凡無奇,但美的價值取決於所站的角度,從質地、紋理、形狀和歷史文化內涵等欣賞,而一片墨硯的形成是超乎所能想象。

他說,硯對石質有要求,必須是堅硬的,摸起來像嬰兒的皮膚一樣柔軟順滑,雖然中國幅員遼闊,但僅有幾個地方產出墨硯,凸顯了墨硯的特殊性與珍貴性。

他指出,中國有四大名硯,分別是廣東肇慶的端硯、安徽黃山的歙硯、甘肅的洮硯、河南的澄泥硯,石塊之所以能成為硯臺,是因它們經歷了河流小溪衝擊,形成獨特的質地和形態,所以每片硯都有自然痕跡,每片硯都蘊含獨特的魅力與價值。

“除了石材的質地,硯臺的形狀也十分重要,雕刻師必須根據石材的特性來塑造形狀,用心雕琢出令人滿意的造型,這些都展現了中國人的智慧。”

他說,在現代工業化影響下,一些廠商為追求利潤,會忽視了工藝和品質,往往在商店看到的產品非常粗燥。

他補充,墨硯和墨條息息相關,出色的墨條可以保護墨硯,而且墨條的材料也十分考究,通常成分有松樹、中藥和動物的色香等。

20年收藏200片墨硯,鄭桂源盼有朝一日設立硯臺博物館
鄭桂源20年來收藏了逾200片墨硯,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值得讚賞。

鄭桂源說,每當收到新的墨硯,他都會坐在床上仔細欣賞,常常因為沉浸其中,太太會在旁說“夠咯,不要再看咯”,朋友們也經常開玩笑說他是“收硯大父”。

“為了不讓自己鬆懈,我旅行都會帶著文房四寶,因為身為一名書法老師,我不能放鬆自己,必須讓自己每天在狀態內,給自己‘功課’,回來才不會手忙腳亂”

他指出,他收藏的墨硯並非特意到書局購買,而是透過許多朋友,或到各地時突然發現,或喜歡的才特別收購,這樣的收藏方式讓這些墨硯有更特殊的意義,他也相信全馬目前沒有人收藏這麼多的墨硯。

“對我而言,墨硯更多是一種收藏品,因為設計精美的墨硯實際性不高,書法家一般喜歡越簡單的越好,不需擔心雕刻處的清洗。”

20年收藏200片墨硯,鄭桂源盼有朝一日設立硯臺博物館
出自宋代詩人章甫的古詩“硯上我家田,傳耕幾百年”,對鄭桂源而言,不但是一種文字表達,更是一種信念和情感的寄託。

鄭桂源期許有朝一日“墨硯博物館”能成立,將古老的墨硯文化傳承下去,這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珍視,更是對歷史的敬仰。

也是雅閣文獻坊負責人的鄭氏說,他的願望是設立一個與匯聚文化的空間,有茶道、書法、文人館、文化等多種藝術元素,讓人欣賞和流傳。

“我希望將來在我告一段落時,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能流傳下去,畢竟我無法帶走,所以希望有緣人能延續歷史的脈絡。”

他說,他一直都在為雅閣文獻坊尋找更恰當的地點,一個涵蓋茶道、書法、文人館、文化的空間,過去也聯絡一些會館,但時機總是未能成熟,而他至今都未放棄這個念頭。

 

20年收藏200片墨硯,鄭桂源盼有朝一日設立硯臺博物館
在收藏的這些日子裡,鄭桂源獲得了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穫,如充滿歷史價值的文具盒。
20年收藏200片墨硯,鄭桂源盼有朝一日設立硯臺博物館
小巧精緻的墨硯,外觀讓人一見傾心。
20年收藏200片墨硯,鄭桂源盼有朝一日設立硯臺博物館
有些墨硯會採用特殊的工藝,如刻字,使它更具觀賞性和藝術性。
20年收藏200片墨硯,鄭桂源盼有朝一日設立硯臺博物館
雲龍圖作為墨硯的設計較為常見,而在雕刻中,作者保留了石頭的天然,以形成龍珠,使得墨硯更具美感。
20年收藏200片墨硯,鄭桂源盼有朝一日設立硯臺博物館
墨硯的花樣千姿百態,更展現了人類的智慧。
20年收藏200片墨硯,鄭桂源盼有朝一日設立硯臺博物館
每片墨硯都是大自然的傑作,形成過程往往是自然界數百萬年的雕琢。
20年收藏200片墨硯,鄭桂源盼有朝一日設立硯臺博物館
墨硯作為一種傳統的文房用具,款式多樣、造型別致,在古時代,更是體現主人的品味和文化修養。
20年收藏200片墨硯,鄭桂源盼有朝一日設立硯臺博物館
石榴硯是鄭桂源最喜歡的墨硯之一,不僅雕刻精細,石榴還寓意著生命的繁榮與延續。
20年收藏200片墨硯,鄭桂源盼有朝一日設立硯臺博物館
這塊民國時期的老硯,表面雖然略顯磨損,但卻是歲月的見證者,承載著歷史的痕跡。
20年收藏200片墨硯,鄭桂源盼有朝一日設立硯臺博物館
鄭桂源通過自己的作品,傳遞著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堅守。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