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道:戴家恩
攝影:李祝福
ADVERTISEMENT
(芙蓉26日訊)飼養觀賞魚熱潮不再?水族館業者紛紛指出,隨著經濟環境愈趨嚴峻,觀賞魚的銷量如今已大不如前,自行動管制令解除後下降了至少50%。
大馬漁業局於上個月指出,大馬在2023年出口了2億4100萬隻觀賞魚,是全球觀賞魚產量和出口量最大的國家之一。
雖然大馬的觀賞魚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很大的發展潛能,也獲得許多國外水族愛好者的青睞,但本地的觀賞魚風氣在行動管制令期間逆市崛起之後,如今已逐漸退卻。
受訪的水族館業者向《花城》社區報記者坦言,觀賞魚的熱潮大概從10年前開始就已慢慢褪去,但在疫情期間,或許是因為無法經常外出,許多民眾選擇在家養寵物解悶,重新帶動了飼養觀賞魚風氣。
不過,自從疫情趨緩、行動管制令解除後,本地的觀賞魚需求量大減,買氣甚至比疫情爆發之前來得更低,銷量比以往下跌至少50%。
除了面對著觀賞魚銷量驟減的窘境,業者們指出,如今的飼料、魚缸及養魚設備等的進貨成本一直上升,但卻又因觀賞魚熱潮褪去而無法賣出,讓他們深受打擊。
更甚的是,儘管進貨成本不斷增加,但業者們都不敢貿貿然地調漲店內商品的價格,擔心會因此丟失顧客,最終只好減少囤貨避免虧損。
詢及最受歡迎的觀賞魚品種,業者們披露,本地市場上的觀賞魚有來自中國、印尼、泰國等國家進口,也有本地繁殖的魚類,惟大多消費者更趨向於購買本地觀賞魚,因為價格比較便宜。
“本地繁殖的觀賞魚雖然都比較小隻,但因為價格便宜,所以一般上來說會比較熱賣,而進口的觀賞魚又小又貴,消費者自然把本地觀賞魚作為首選。”
業者說,除了龍魚或羅漢魚這種大型魚類比較容易飼養之外,其他魚類都需要細心照顧,畢竟所有魚類都有生命,因此並沒有所謂的“比較容易照顧”。
此外,業者也說,相較於20年前,購買大型觀賞魚的水族愛好者已越來越少,如今大部分人都只是觀望而已。
另一方面,業者提到,許多本地觀賞魚養殖戶面對青黃不接的問題,願意接手觀賞魚產業的年輕人也不多,導致整體行業的發展備受挑戰。
從事水族館行業逾30年的潘偉雄直言,如今的觀賞魚市場一片淡靜,甚至比疫情期間來得更糟糕,看得出民眾花錢比以往更加謹慎。
“我做折扣活動也沒有用,因為很多顧客都不願消費,不然就說要先貨比三家,更多的只是來店內參觀詢問而已。”
他表示,為了減少營業成本,目前該店沒有聘請任何員工,店裡的所有事務皆由他一手包辦。
“我的水族館現在都是以老顧客為主,很神奇的是,現在讓顧客自己挑選打撈想買的魚類,他們會購買得更多魚,以前有員工幫忙撈魚的時候,反而不喜歡。”
李女士指出,不僅觀賞魚起價,飼料和養魚設備的價格在疫情期間上漲得“非常離譜”,直到目前依然還在漲價,但為了顧客著想,她只好堅持不漲價,以拉長補短的方式維持生意。
“我已經有差不多五六年沒有起價了,只有在疫情期間迫於無奈之下調漲過一次,沒想到卻引來顧客不滿,因此我也只好減少拿貨。”
她說,飼料和養魚設備的進貨成本至少增加了約10%,供應商雖然偶爾也會提供折扣價,但這是因為他們大量進貨才能壓低價格,貨品一般上都囤積了一段時間,特別不耐放。
“飼料有保質期,所以我通常只會購進適量的貨物,並在一個月內儘量賣出去。”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