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一生中,面对“两难”的情境可能并不罕见,尤其是受益于近年哈佛大学政治哲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J. Sandel)对道德议题的公开讲学,其中那经典的“电车难题”在生活与网络上掀起了一波关于“道德两难”的激烈讨论。
让我们重温一下这个电车难题:
ADVERTISEMENT
设想你眼前有一列失控的电车,以每小时80公里的时速向前行驶。在电车前方的两条轨道上,分别站着5位工人和一位工人,而他们都来不及逃离险境。恰好在你面前有一个控制杆,拉下它便可将电车导向另一条轨道。如果你不转动控制杆,电车将撞向5位工人;但若你选择转向,便会牺牲那一位工人。面对这个紧急情境,你将如何选择?
大多数的回答显示,“几乎没有受访者”会选择转动控制杆以牺牲一人而拯救5人。这一矛盾并非在于答案是否符合道德,而在于电车难题本身的悖论。只需为在轨道上的人身上附加一些身分,例如孩子、总统、杀人犯、情人或候选人,选择的难度便会天翻地覆地改变。
有趣的是,当我们将轨道上的受害者换成自己的亲人,理性思考会受到强烈阻碍。人们往往会觉得自己的亲人比任何人甚至更多人的生命都重要。
类似的两难情境就发生在上周。父亲身体不适,需要紧急送院,正值上班高峰期,便召了一辆救护车,认为即便遇上堵车,救护车的速度也能保障安全。或许是因为救护人员见父亲尚能行走,便判断他的情况不太紧急。因此,当途中遇到一起摩托车交通意外,伤者倒在路边急需帮助时,救护车停了下来。
面对这样的情境,你认为救护人员的行为恰当吗?
救护车上的病人仍有潜在的生命危险,而路边的伤者同样面临延误救援的生命风险。若因停留导致父亲耽误治疗出现意外,应由谁负责呢?当然,若父亲同意让那位伤者搭乘救护车同行,或许他也在成就一件善行。
这一事件看似简单,实际却充满两难抉择。救护车不该停留,因为已经支付了费用;然而出于同理心,救护人员也有责任停下来评估伤者是否亟需救援。两者的风险都难以确切评估,救护人员最终按照个人判断行事,而父亲的病情看似较轻,是否愿意与他人共乘救护车,也成了新的问题。
生活中类似的两难情境屡见不鲜。只要没有涉及违法,其余的一切都取决于具体情况的权衡。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往往无法轻易做出选择,因为每一个决定背后都承载了不同的价值观、情感和伦理困境。
或许,这才是电车难题带给我们的真正启示:在面对道德两难时,我们需要在理性与情感之间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生活中的两难抉择并非只是关于“对”与“错”,而是提醒我们尊重每一个生命的独特性、每一份关系的深厚性,甚至每一个选择的不可替代性。
面对无法回避的困境,我们需要的可能不是绝对正确的答案,而是一种勇气——一种在不确定中坚定前行、在迷茫中坚持守护我们珍视之物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一定能让我们避免两难之痛,但却能让我们在选择之路上多一分坦然,少一分遗憾。
或许,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的抉择中,我们慢慢地领悟了什么是真正的关爱、责任和人性光辉。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