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一次的访谈中,和辅导义工聊起一个课题,关于“叛逆”和“做自己”。
我们常常会听到“做自己”这句话,它被视为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关键,然而,许多人在实践“做自己”的过程中,往往会陷入“叛逆”的误区。
ADVERTISEMENT
叛逆和做自己看似相似,实则本质不同,前者是对抗,后者是顺从;前者是外在的对立,后者是内在的和解。
叛逆的行为通常能在青春期时常见,例如,年轻人会可以和老师或父母唱反调,大多数不是因为他们认为对方的建议不合理,只是单纯的想要表达“我们不一样”。
这种叛逆可能带来短暂的满足感,但长期来看,它并不能真正带领一个人找到自我,反而可能让人陷入另一种被外界情绪左右的困境。
某些情况下,叛逆可以促使个体挑战不合理的规则、推动社会进步,然而,盲目的叛逆往往只是为了反对而反对,而非真正基于自我需求的选择,真正有意义的挑战,是基于深思熟虑的判断,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证明自己的不同而违抗规则。
做自己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自我认同,它意味着一个人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谁,理解自己的价值观、兴趣和目标,并勇敢地按照内心的声音行事,而不是被外界的期待或反抗的情绪所操控,而是懂得在规则与个性之间找到平衡。
做自己不是逃避责任或拒绝成长,而是基于自我理解做出理智且成熟的决定。
此外,做自己还意味着能够在社会关系中保持自我,而非随波逐流,真正的“做自己”并不意味着漠视他人的感受,而是能够在尊重自己想法的同时,也尊重他人的立场。
一个能够真正做自己的人,通常不会被情绪轻易左右,而是能够在面对冲突和挑战时,保持冷静和自信。
叛逆和做自己虽然在表面上可能看起来相似,但本质上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叛逆是外在的对抗,而做自己是内在的和解。
真正的自由,不是简单地拒绝规则或挑战权威,而是能够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做出符合自己价值观的选择,当一个人学会真正做自己时,他的内心会更加坚定,而不再需要通过叛逆来证明什么。
最终,做自己是一种自我成长的过程,需要时间去探索、思考和实践,当我们真正理解自己、接受自己,并能够在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时,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内心的自由和安宁。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