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因公司安排,我前往北京参加一项培训,原以为这趟旅程不过是例行公事,没想到却从一开始的“生理时钟错乱”到后来连番的文化、物价冲击,都让我对一直的生活环境──芙蓉,有了重新思考。
培训第一天,我清晨5时15分便从床上一跃而起,看着窗外天已微亮,一度以为自己睡过头了。打开手机一看,才知道原来是北京的“超长日照”,让这里的清晨来得特别早,我也就自然而然地每天天未亮就清醒,配合着朝九晚五的课程安排,日子仿佛提前被“编程”般,一板一眼地运行着。
ADVERTISEMENT
虽说课程紧凑,但我还是抽空在晚餐时段体验了北京的饮食文化。北京作为中国首都,按理说物价应高居不下,但实际体验却让我惊讶。比如在芙蓉,随意点个七八样素菜的冒菜,价格动辄逼近30令吉,而在北京同类型的餐厅,十种素菜任选,竟然只需20元出头,还包含饮料。但对很多北京大学生来说,这价格甚至算“挺贵的”了。
有人可能会说,大马的中国餐厅之所以贵,是因为食材、运输成本都高,不过,这样的说法,在我继续南下到江西南昌的四天实地考察后,更显得站不住脚。
南昌虽然不是一线城市,却在生活节奏和饮食价格上展现出令人羡慕的“轻盈感”。第一天的“豪华餐馆”晚餐,加上来回交通费用,平摊下来人均不过85元,其余时候,每餐连交通也不到25元。
最让我难忘的,是南昌街头随处可见的“拌粉”。这是一种简单却美味的传统小吃,拌入菜脯、酸豆角等配料,有点像马来西亚的干捞面。一碗拌粉只需4元,加一个卤蛋2元,再配碗热腾腾的瓦罐炖肉汤也不过7元,12元已经是“尊享版”肉汤了。
要知道,这些价格还是靠近滕王阁旅游景区的收费标准,若换成当地人常去的小摊,价格还能再便宜一半。
对比回芙蓉,一碗最普通的干捞面也要6令吉50仙,云吞面更是轻松突破7令吉50仙,几乎是南昌的两三倍价钱。这让我不禁思考:为何芙蓉这样一个地处马来西亚中部的小城市,在餐饮消费上竟可以与吉隆坡比肩,甚至还更高?
有人说,芙蓉“靠近隆市”,自然物价跟着水涨船高,但仔细一想,芙蓉除了地理位置外,其整体的城市发展、商业配套甚至饮食多样性方面,并没有太显著的优势。生活环境平稳,单缺乏特色;餐饮选择不少,但多是“中庸之作”,少有令人惊艳的突破。
这趟旅程让我意识到,在消费的世界里,城市不一定越大越贵,反之,一座城市的物价是否合理,更关乎于整体的生活水平、资源分配与产业结构。
作为生活其中的我们,或许也该开始扪心自问:我们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是否真的合理?还是,只是被“惯性”所驱?
或许,这才是这趟培训旅程意外带给我的另一堂课。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