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看一个国家的建设,看他们的公路;要看一个国家人民的素养,就看他们的公厕;要看一个国家的人类的平均值在马斯洛金字塔的哪个级别,就看他们的人文艺术馆。一个国家的公共建设,是文明程度的镜子。如果说道路代表基础建设的效率,公厕体现的是国民素养的细节,那人文艺术馆,就标示着一个社会整体追求精神层次的能力和意愿。
用马斯洛金字塔来对照,人只有在满足了基本需求之后才会有追求精神层面的富足。而艺术展览馆就是最好的体现。近日到了深圳、广州,走访几个国际水平的艺术展。不得不承认的是,不得不承认,这里确实有观众、有市场,才会有人认真做展。
ADVERTISEMENT
我过去在英国生活的8年里,经历过非常滋养的文化与艺术熏陶。伦敦有很多世界级艺术家的展览、真迹,也有后现代艺术家在此试图留下足迹。伦敦,作为世界文化艺术高地之一,给我打下了深刻的文化底色。
对比之下,深圳、广州的展览馆有一个很特别的现象 – “策展人”的角色被高度出。
无论是免费展还是付费展,总会为策展人设置一个“露脸”的空间,有的甚至拍了纪录片讲解展览理念,有的用整面墙来书写策展人语录。这种“策展人光环”在英国几乎看不见。而策展人在广深的展览中,确实也不只是“挂画的人”而已。他们加入了大量体验元素:视觉投影、声光设计、沉浸氛围、打卡墙……让整个观展过程成为一场感官旅行。
这让我想到《玫瑰的故事》里的女主角——玫瑰,她是一位策展人。以前我总觉得剧集把策展人这个职业理想化了,但这趟广深之行后,我真切地看到了这个职业在中国的落地与需求。
另一感触,是中文的力量。中文作为世界上最悠久的文字之一,优美动人。很多作品的诠释在委婉又细腻的中华文字呈现出来,都特别动人。以致我怀疑动人的可能不是作品,而是文字本身细腻精致。广深这趟艺术之行,也是我这辈子看过的展览中,最优美细腻的中文注释。
姑且先排除五一连价的人流,来看展的中国人比较没有秩序,孩子乱、展馆里吵。而在展馆里负责执勤站岗的,真的是需要很费心。来看展的成年人很会拍照,一个脚架或者随行的朋友为他在作品面前拍照。被拍的人在作品面前摆姿弄舞的,一站就是几分钟,让后面要鉴赏作品的人,得等他拍完。而这种连着作品照相的风气,在英国是不会有的。
不过,也因为这次我看到了常玉真迹。也不枉此行了。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