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德荣| 从禁酒令看华社含泪投票的宿命



森州政府推行的公共场所禁酒令,看似为预防酒后闹事、破坏公物、酒瓶碎裂造成意外伤害的合理举措,提前立法管制也确实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以避免后续问题被民众和反对阵营批评。然而,这项政策在网络上引发的广泛争议却凸显了深层次的社会分歧。
穆斯林群体对禁酒令普遍表示支持,而马华则率先强烈反对。非巫裔选民中则明显呈现出两种声音,支持与反对者并存。事实上,多数非巫裔本身并不在公共场合饮酒,政策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影响有限,因此保持沉默。但反对者担忧的并非是饮酒自由本身,而是害怕政府借助“维护公共安全”之名,逐渐实现“公共空间的清真化”,担心非穆斯林群体的权益在潜移默化中被剥夺。
ADVERTISEMENT
更令人忧虑的是,森州此举一旦成为先例,可能会被其他州属作为立法依据。当柔州马华发声反对时,森州行动党却以“柔州早已执行”为回应,形成了一种令人担忧的逻辑循环,即“柔州/森州都推行了,我们为何不可?”由此预见,未来其他州属可能也会引用森州的案例作为政策推行的依据。
当马华批评行动党时,行动党却以“不要政治化禁酒令”作为回应。表面上看似理性中立,实则是一种令人警惕的回应方式。以“不政治化”之名,行屏蔽异议、削弱公共话语空间之实,是典型的“话语控制策略”。政府试图通过这种话术,将自身的决策描绘为“专业”且“理性”,从而减少公众质疑。
事实上,大众对禁酒令并非一概反对,在儿童游乐场、休闲公园等公共区域禁酒,大多数人都表示理解并接受。但涉及公共海滩等旅游热点区域禁酒则遭到反对,民众更多考虑的是经济效益与国际旅游形象。因此,政府将反对声音简单定性为“政治化”,反映的是一种粗暴的治理思维。
希盟自组建团结政府以来,公共空间的“清真化”趋势愈加明显,例如警局短裤禁令、演唱会和啤酒节频频被取消,这些现象进一步加剧非穆斯林群体的忧虑。因此,森州禁酒令所引发的强烈反弹,并非毫无依据。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希盟执政后,曾承诺兑现的统考承认、降低油价、免除PTPTN贷款、废除AES系统等政策未能落实,甚至适得其反,使华社感到尴尬和失望。尤其是近期大学预科班和公立大学录取课题上,华社有着被边缘化的迹象,行动党的回应更显得避重就轻。网络上甚至出现讽刺,“只要火箭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华社。”
华社当前面临进退两难的窘境,部分华裔甚至开始怀念纳吉时代,希望Bossku重新回潮。然而,若纳吉再度掌权,因着当时一句“Apa lagi Cina Mau”是否会对华社进行政治清算,仍是未知数。加之目前希盟政府一系列政策对华社不利,尤其是行动党在执政后频频令华社感到失望,更加深了华社的焦虑与不满。
在政治博弈中,伊斯兰党的崛起也令华社感到担忧。一旦“绿潮”扩大,非穆斯林的权益可能会再被进一步压缩。这种情形也成为希盟有效掌控非穆斯林选票的政治宣传手段。到了下届大选,只需再一次提醒非穆斯林群体“绿潮威胁”,大家很可能仍将“不得不含泪”地支持希盟。
华社如今的处境可谓怀念过去、抱怨当下、忧虑未来,集体情绪在迷茫与无奈中徘徊,甚至逐步退回政治冷感与倦怠的老路。
当然,从种族角度来解读与撰写此次的禁酒议题,难免会引来强调“马来西亚人”身份认同者的批评。但也必须坦诚,迄今为止,这种“马来西亚人”的身份建构,尚未提出一套可具体可落实的方案,以真正带领国家走出族群政治的泥淖。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