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花城观点

发布: 3:52pm 11/07/2025

郑嘉伦 | 一纸禁令能解决什么?

森州政府宣布,四类公共场所禁止喝酒,包括草场、休闲公园、儿童游乐园、公共海滩。政策一出,引起不同声音,有人拍手叫好,也有人忧心“走向保守”。但无论立场如何,我们都值得停下来思考,这一纸禁令,真正要回应的是什么?

先不谈对错,先看现实。某天早上在芙蓉某公园,一群晨练长者在草地上发现散落的酒罐、烟蒂和水瓶,并感叹道“这不是第一次了”。他们并不是反酒主义者,但当休闲空间变成夜晚喝酒聚会后的垃圾场,影响的可不只是卫生,还有安全感。政府若坐视不理,等着被问责的是执政者本身。

ADVERTISEMENT

不过,若以为一张禁令就能根治行为问题,显然低估了复杂性。夜晚酗酒的群体,是否会因为法律而改变习惯?执法单位能否精准辨别“喝一口”与“醉酒滋事”?再者,所谓“公共空间”定义是否清晰?这些模糊地带,若不厘清,容易衍生滥权或双重标准的问题。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多元宗教与文化交错的大马,喝酒非全民习惯,却也是部分族群的生活方式。华人在下班后喝一瓶啤酒,印度社群在节庆中饮用传统米酒,这些文化层面的表达,若一并被打上“不可”的标签,是否会让部分群体感到被边缘或误解?

当然,公共空间本就应属共享之地,任何过度行为,不论是喝酒、吸烟、喧哗、飙车,只要影响他人,确实都应有所约束。但政策若要立得稳,除了“禁止”,更应配合教育、引导与选择。例如,设立指定可喝酒区域、增设垃圾桶、加强夜间巡逻、鼓励负责任喝酒文化等,才是更全面的管理思维。

这项政策也提醒我们,城市治理的真正挑战,其实从来都不是“怎么禁止”,而是“如何规划”。很多所谓的公共场所,长期缺乏管理、没有定位,不是放任闲置,就是被滥用。

总之,禁令本身并非坏事,但禁令之外,政府更该展现其善治能力,如何落实、如何沟通、如何预防、如何让人民觉得不是“管太多”,而是“管得刚刚好”。

酒精可以限制,人的感受却无法简单划线。在多元共存的社会里,理性治理才是良方。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