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德荣 | “水学历”现象背后:谁在收割,谁在买单?


自马中两国免签以来,中国入境人口大幅增加,激起本地社会不少讨论。原本期待带动旅游与经济,却逐渐出现“钱没赚到,反倒被他们赚走”的声音。另一边厢,在高等教育领域则更是隐隐浮现出不安的裂痕。
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国留学生以惊人速度涌入大马的公立、私立大学;背后推手,正是一条被“制度焦虑”催生出来的灰色产业链。若探究“水学历”乱象的源头,问题并不只是学生不肯读书,更不只是某些大学过于宽松,而是有一群真正“收割”的人——教育中介、文凭掮客和政策套利者。
ADVERTISEMENT
中国社会高压竞争让学历贬值严重,硕士已成最低门槛,博士更被视为升职加薪的敲门砖。与此同时,中国大城市实施“积分落户”,学历成关键指标之一。在“有学历才有未来”的集体焦虑中,“出国深造”便成为理想的捷径。
但这类“出国”,不少是通过中介机构一手安排的流水线项目。只要肯付钱,中介就包办推荐、申请、签证、住宿,有时连上课都能找人替代。他们打出的口号是:“录取简单、学制短、好毕业。”而这正是“水学历”盛行的温床。
他们以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为目标市场,在社交平台、大众点评、小红书、微信朋友圈等平台广泛宣传,吸引那些只求学历、不求过程的客户。中介赚得盆满钵满,大学得以维持运营,学生则获得一张可在中国换积分、换岗位的“学历通行证”。
然而,这场貌似“皆大欢喜”的交易,其实埋下了教育信任体系的巨大隐患。
首当其冲的是中国本地教育系统。一些拿着“水学历”回国的学生,其实是学校老师或公务员,肩负教书育人责任,但他们求学时却全程“走捷径”。当“为人师表”的人都觉得文凭只是买来的包装,那下一代学生又会如何看待学习与知识的真正价值?
其二,是中国社会整体正为此付出代价。高校开始发布通告,不再承认部分东南亚硕士文凭,甚至点名“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国家所颁发的“学术水货”。这不仅牵连大马教育声誉,也动摇了留学市场的国际信任。
而在大马,讲师面对这些“混学历”学生倍感无力。一些学生一来就质问:“学校又没有排名,为什么要写论文?”“我们交了钱,不是应该直接毕业?”教学仿佛变成“服务”,学生当“客户”,大学变“印钞机”。讲师想教,学生不学;讲师提要求,学生投诉。久而久之,哪还有育人的空间?
“水学历”现象,反映的不仅是教育商品化的失控,更是全球教育如何面对制度焦虑、文化差异与公平正义的深层挑战。
大马高教体系若一味迎合数量、放任中介操控、忽视学生质量,将逐步丧失国际声誉。更可悲的是,当学生从“求知”变为“求快”,教育的根基将逐渐被掏空。
中国社会也该思考:一纸文凭是否真能解决城市竞争?当文凭变成积分、升职、面子的工具,那教育的意义,是否早已被牺牲?
真正买单的,是下一代。是那些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的年轻人;是那些仍认真读书却被“水学历”抢占资源的苦读生;是那些努力维持教学质量却日益失望的老师。
教育,终究不能只是买卖。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