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婷 | 反霸凌靠体罚 非教育正道


土团党乌鲁登嘉楼区国会议员拿督罗索华希近日在国会辩论校园霸凌报告时,提议教育部恢复鞭打体罚,以惩戒不守纪律的学生。他甚至暗示,这是解决校园霸凌问题的有效途径。
罗索华希认为,体罚在过去“行之有效”,如今学生纪律问题频发,是因为教育部过于迁就家长的意见,只有在接获投诉后才采取行动。
ADVERTISEMENT
我不禁想反问这位议员:您是否真正理解自己在说什么?若依照您的逻辑,当学生欺负学生时,老师就用鞭子“管教”学生,这岂不是以暴制暴,用暴力去教孩子不要施暴?
体罚与霸凌,本质上是两码事。无可否认,体罚作为一种传统教养方式,在许多文化中源远流长。“不打不成器”、“棒下出孝子”这样的说法,听起来理直气壮,甚至带着一种“养育有方”的自豪。
然而,如果探讨过去多年来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研究,体罚的负面影响,是远远超出短暂的管教效果。很多时候,受体罚的孩子不会因为疼痛而变乖变好,反而更可能学会用暴力来面对冲突与不满。
霸凌是一种复杂的人际暴力行为,背后往往涉及家庭背景、自我认同、权力结构、情绪管理等等多种因素。霸凌行为的根源,并非只是“学生不怕老师”这么简单。
恢复体罚,不会让孩子学会尊重,只会让他们学会畏惧。而一个因恐惧而压抑的孩子,并不会因此变得更好,反而可能在无法释放压力时,转而把暴力复制到更弱势的同侪身上,进一步扩大霸凌行为。
事实上,在过去体罚盛行的年代,霸凌同样存在,体罚从未真正解决过校园暴力。
教育的本质,不是服从,而是引导,是让孩子从内在理解对错、学会自律,并学习用非暴力的方式与他人相处。当老师用鞭子教学生“不能欺负别人”,这不是教育,而是矛盾的示范。
我们不是反对纪律,也不是主张让学生为所欲为,我们需要的是一套建设性的纪律制度,包括清楚的行为规范、具体的后果处理、家校合作的沟通机制,以及强化教师处理学生偏差行为的能力。
霸凌不会因为体罚而消失,只会变得更隐蔽、更阴险。真正的解方,是品格教育,教孩子什么是尊重、同理、责任与界线。当学生学会理解他人、表达自我、面对冲突,他们就不再需要用欺负弱小来建立自信或获得权力。
同时,家庭与学校的角色必须互补,让教师能够在“零体罚”的原则下,获得足够的权限与方法去处理学生问题。教师不是执法者,更不是惩罚者,而是引导孩子走向成熟的陪伴者。
对抗校园霸凌,当然需要方法,但不该病急乱投医。我们不能因为社会焦虑,就轻率地走回过去的老路。体罚与霸凌,本质上都是暴力,它们不是彼此的解方,而是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
唯有回到教育本质,从根本培养孩子的同理心、自制力与道德判断力,才有可能真正走出暴力的阴影。让孩子在温暖中成长,不在恐惧中学会服从,才是我们这一代大人对下一代应有的承诺。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