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亮 | 校园霸凌与孩子的压力


两周前,我以校友身分参加了“加影育华”的家宴。那所学校承载了我十二年的学涯记忆。回想当年,我既曾是被霸凌者,也曾成为霸凌者。
席间,一位老同学半开玩笑地说:“如果当年已经有社交媒体,或者某些同学当时一时想不开,可能我们今天就还在牢狱里。”
ADVERTISEMENT
一句调侃,其实折射出一个残酷的现实: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校园霸凌从未缺席。即便没有演变成悲剧,它的存在却始终真实。
与老同学闲聊时,我们谈到一个问题:为什么二三十年前的霸凌,鲜少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除了“幸运”,更关键的,是当年的社会氛围、校园文化、生活方式和家庭教育,都与今天有着巨大差异。我们不能轻易质疑现在的孩子“不够坚强”,因为他们所承受的压力,远比我们当年沉重,而他们的宣泄渠道却越来越少。
当年,生活节奏相对单纯,孩子的成长环境主要局限于家庭与学校,竞争压力也不如今天激烈。遇到挫折时,总能在朋友之间找到安慰。放学后,和同学追逐打闹、买零食、到公园跑闹,看似微不足道,却常常是最好的情绪出口。
如今的社会却完全不同。竞争、效率与“成功学”被无限放大,升学、就业、消费与外在形象,都成了沉重的负担。
社交媒体让比较无处不在,而家庭结构的核心化、社会关系的疏离,使得孩子在孤立中承受压力。再加上课业负担沉重,父母往往只重视物质供给,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求。于是,孩子的情绪出口被堵塞,久而久之,容易走向抑郁与极端。
更糟的是,如今孩子们失去了许多自然的释放空间。因为安全等因素,他们很少再能独自去摊档、到公园或和同学胡闹,连在校车上的吵闹时光都被接送取代。学校只是冷冰冰的四面墙,回到家,又是另一组四面墙。
此外,独生子女过度被溺爱,或成长在功能失调的家庭中,容易缺乏安全感与抗压能力。一旦遭遇挫折,就更难以应对。这些因素交织起来,让当代学生宛如身处心理“高压锅”,若缺乏妥善引导与释放,最终可能“爆锅”。
要避免校园悲剧,第一步是减少霸凌,并建立起有效的应对机制,帮助孩子不至于走进情绪死胡同。
父母应减少比较,学习情绪教育,倾听孩子心声,营造安全温暖的家庭氛围,避免冷漠或暴力,并鼓励孩子多参与校外或户外活动,加入青年组织等,拓展社交与情绪出口。
学校则应推动素质教育,重视多元才能,建立更专业的心理辅导体系,而不是为了校誉掩盖问题。政府与社会也需在科技与媒体层面,强化对网络霸凌的监管与惩戒。
总的来说,校园霸凌与悲剧的发生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重压力叠加的结果。或许过去也有类似案例,只是未被媒体广泛报道。
但既然今天的霸凌文化已经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与生活,我们就必须努力改善环境,让他们看到希望,而不是绝路。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