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怡慧 | 在黑暗中相遇(上)


那些看似黑暗的时刻,正引领我们回到光的边界。孤独的重量是与光相遇的恩典。
谢哲青最近作品《在黑暗中相遇》是一本需要慢读、反复品味的书籍。
ADVERTISEMENT
他的文字让我在黑暗里变成了光,遇见自己以及你。
从小,我是一个与世界沟通缓慢的人。说话不是我的天赋,但在文字的国度里却能让我找到潺潺涓流的安稳与诚实。
知识的源泉、对世界的想像,最初的启蒙都来自我的母亲。我也曾在黑暗的国度慢踱,我也曾在无光的长廊徘徊。谢哲青说:黑暗领人前行,让人看见化日光天之外的一切。
对创作者而言,黑暗是迎光的起点,当眼前一无所见,你只能专注地倾听内心,向前摸索;也因那份静默,彷若有光让你终于看见自己。
阅读过的文字如同陪伴我们走过千山万水的印记。那些热铁般的烙痕、念念不舍的执著、睹物思人的感伤,证明我们眷恋著这世界与人心。
一如《创世纪》雅各在逃亡途中,与神秘人物在暗夜的摔跤,当我们被投掷进黑暗,孤立无援,却有了义无反顾、放手一搏的使命与勇气。
卡夫卡的小说《审判》、《城堡》的梦魇与异境感,作家谢哲青如是说:如果有一天不写了,那大概是自己离开世界的那一天。创作者彷如在在黑暗与未知与孤独搏斗,见证自己的落拓、踉跄,却也确认自己为何而来的天命。
写作从不是件容易的事,忙碌如他仍不改对文字的执著。我常想,唯有对文字纯粹的爱,没有功利的目的,你才能走进书中说的:深海般的沉浸。当你没入广袤无际的深海,探索无人看见的意识深处,捞起去过之处的文字;但伴随而来的创作苦痛,就是他写作的「残酷与美丽」。
梵谷的画作,为我们描摹了匍匐于艺术、希望与焦虑之间的灵魂。他是否也曾在创作中寻得救赎与解放?
那来自黑暗的真实感,往往是痛苦燃烧后残留的余烬之光──既是灾难的存证,也是支撑我们继续前行的火种。《麦田群鸦》是人在极限时刻如何面对黑暗,荒凉的麦田、乌鸦、无尽头的道路,是一封视觉遗书吗?《星夜》是翻腾过我狂乱震颤的心,《向日葵》则是燃烧著孤独的渴望;而《戴草帽的自画像》里的眼神,则好像在问:「我能被理解吗?」
它穿越崩溃、迷惘与沉重,即使带著破裂,仍不肯熄灭。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