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珮敏 | 青少年的“渴望”


每位学生手上都有一机,已成为当今的常态。没有手机的那一位,反倒被视为“奇葩”,偶尔还会成为同侪的嘲笑对象。屏幕连结着世界,也同时筑起一道无形的墙。
近年来从事青少年事工,让我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这个世代的少年。虽然以教会为平台,但接触的对象多是非信徒,也因此更贴近现实。
ADVERTISEMENT
我发现他们外表看似自由,有网络、有表达的平台、有追梦的机会;但心里却被“成绩”、“比较”、“期待”层层包裹。
父母忙着工作,老师忙着教学,社会忙着评估“谁更成功”,结果少有人真听他们说话。青少年时期很短,却是心灵最复杂的阶段。许多时候,他们不是没有声音,而是没人在听。
他们喜欢聊天,需要陪伴,渴望被听见、被理解、被尊重,不只是被要求“听话”。然而,当情绪得不到安全出口,当孤单长时间无人回应,心灵的伤就可能悄然发酵。
最近的大马校园刺杀事件,再次让社会震惊。我更在意的是:这名少年在做出如此极端决定前,经历了什么?他孤单吗?他被欺负吗?有没有人认真听他说过一句话?我们社会里,会不会还有第二个、第三个这样的少年?
我们太容易在事后指责:孩子不懂事、学校疏忽、家庭失败,却很少停下来问:他们为何会痛成那样呢?
许多少年并不是“坏”,而是心里太痛、太压抑,却没人懂他们的语言。表面笑着的他们,内心常在流泪。那一段段“搞笑片”与“短视频”,或许只是他们逃避孤独的方式。
青少年的问题,从来不是资讯太多,而是情绪无人引导。他们被教导要会考试,却没人教他们如何面对失败;被要求要坚强,却没人告诉他们脆弱也没关系。
许多父母希望孩子“听话”,但听话不代表平安。有时候,一个太懂事的孩子,反而是最孤单的灵魂。老实说,一个“会叛逆”的少年,其实是健康的,因为那正是他们在寻找自我、塑造身份的阶段。
我们这一代成年人,也要学会重新靠近。靠近,不是为了控制,而是为了陪伴,像陪他们吃一顿饭、听他们讲一段没重点的故事、给他们一个被看见的眼神等,这些微小的举动,都能成为他们继续走下去的力量。
少年不需要完美的大人,他们需要真诚的大人。一个愿意承认自己也会迷茫、也会犯错、也仍在学习活得更好的人。
每一个叛逆、冷漠或愤怒的少年,其实都在说同一句话:“我也想被爱。”当我们肯放下批判,用理解代替指责,他们的心就会慢慢打开。
青少年的需要,不是更多规矩,而是更多温度。愿我们这一代,成为懂得倾听的一代。
当他们不再害怕开口,我们的社会,也许就能少一场悲剧。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