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庆 | 香港“自主学习”考察


我们一行9人,董总教育团到香港,考察“自主学习”,回来后,我发现董总领导独中办学本身,就是一部“自主学习”的史诗。
在逆境中自力更生,在风雨中守望统考,我们早已实践了“由我不由天”的教育信念。赴港,我看到:
ADVERTISEMENT
一、自下而上的教师觉醒
在香港,有郑淑华校长领导的“翻转教学协会”聚集五百多名老师,自发共学。她说:“唯有会自主学习的教师,才会带出会自主学习的学生。”
这句话照见独中的未来。我们是母语教育的捍卫者,但更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教师若要引领,就需先点燃自己。独中社群的凝聚力与使命感,与其等待外部认可,不如从内部革新,让独中的精神化为课堂里的专业深耕。
二、唤醒与重燃教育温度
在“教育燃新”机构,我听到香港老师暂停键的故事——他们暂别讲台十周,只为重新理解“为何而教”,找回教育的初心。有老师穿上学生校服陪伴一整天,只为体会那份没有人理会的孤独,尔后,教师说出“学生也是一个人,需要理解”。这足以令人流下眼泪,找到内心的教育悸动。
没错,独中教育固然承担文化使命,却也要关照学生的生命温度。教育不仅是传承,更是理解与共情。正如杜威所说:“教育即生活。”当我们走入学生的生活,教育才真正发生。
三、科技的内核仍是思考
在香港大学,我们看见AI与STEAM课堂;在香港中文大学,我们看见以终为始的“学习三角形”:学生转换成“科学家”的身份提问、自主学习,老师进行学习分析,AI追踪他们的思维路径,帮助老师看见学习深度。
科技的价值,在于激活思维。独中曾以有限资源创下统考的奇迹,如今也能以简易工具实践深刻教育,教育的目标,从来不是复制知识,而是创造新知——让学生成为主动建构者,正是独中“自主”精神的延伸。
四、独中老师可以怎么做
其一,独中教师观摩学习再学习。取人之长,走向有规范有方法的“学习自主”,让老师成为“课堂的设计师”,以专业判断激发学生探究欲,这一点,独中要向香港课堂学习科技融入、AI运用和STEAM。
其二,建立独中教师学习联盟。 程介明教授说:“谁跟我一起,我就粘着谁。”独中的力量在于同心,互相粘着,跨校共研、共享经验,让专业成长成为集体事业,成为彼此信任的温度。
其三,相信温度的涟漪效应。 一个被点燃的老师,能照亮一个班级,一群觉醒的老师,将改变一所学校,一所独中的改革,能带动63所独中的跃进。这一切,都必须从一颗点燃的心开始。
香港之行让我确信:独中的未来,在于将“自主办学”的传统基因,转化为“自主学习”的教育生态。那是从结构到灵魂的升华——把“自力更生”的精神,化为学生内在的思考力与创造力。
愿我们继续以“由我不由天”的信念,以“从我开始”的行动,不怨天尤人、不过于指望别人,不仅办好一所所自主的学校,更培养出一代代自主的学生。
这,才是独中创造的教育传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