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舜惠 | 沟通成本


不管是请人、开启新事业、新合作、创业,很多人算少了沟通成本。都在放大差价和利润空间,但却忘记了要实践和得到所谓的金钱利润,要付出多少沉默成本。其实沉默成本在商学也有算法,叫 sunk cost, 用比较性的方式去计算,会称作 opportunity cost。
很多人好像看不明白,要建立一整个运营系统,沉默成本才是续航的关键。因为你的精力、时间、心理状态、会应对的难度和压力都是在决定着你能不能够持续把这项业务完成。我或者换一句话,我宁赚少一点也不要烦那么多。大概就是这个思维了。
ADVERTISEMENT
沟通成本也发生在团队合作上。一群人的活儿,需要的是沟通。共识达成不了,一直一直在沟通,目标没法一致一直一直在沟通,到最后耗掉的是元气。
或许可以深加思考的是,这一切需要一直一直在沟通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是一条给自己逐渐放掉底线的阶梯?是一个看看谁需要为谁妥协的过程?是一个相互说服的谈判?
我们是不是都美化了所有沟通需要经历的过程?如果真的意志相近,臭味相投,不会有那么多沟通成本的必要。而一直坚持在沟通、沟通、磨合、磨合的状况,是不是意味着,我允许我在极高的沟通成本里消耗?
选择不沟通或坚持立场,是因为我知道这一个谈判局的结果会提高我所有的沟通成本。所以,不沟通、不说服地坚持,是对我元气保护的最佳方法。想到这里,我突然好像明白了独裁者和霸君的处事作风。因为如果交代和沟通会让他内耗,何不用最快速度方式达到目的?
人在沟通流程里想找的是各式各样的认同。精神上的认同、怨言上的认同、同理同情的认同,但更少的是在找方案和结果上的认同。因为方案和结果上的认同,不需要说,做出来即可。
这个沟通流程里的死角和迷思,不止会发生在公事合作关系。任何的私人情感联系,友情、亲情、爱情都可能发生。
如果你有幸读到这里,可以想想,有哪一个沟通是让你丧失元气,陷入内耗的?你持续在这个恶性循环里要找哪一种情绪上的认同?找到了这个情绪认同的目的是什么?那持续沟通、沟通到苟同有离你理想的结果更靠近吗? 都沟通不到了,你舍不得撤掉的原因又是什么?持续地沟通又苟同,有成就你的伟大的英雄气概吗?
诚实与自己对话以后,三个字与诸位共勉 ─“该醒了!”。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