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探百业 | 老手艺新生命 李毅江每天为鞋子续命



(芙蓉5日讯)补鞋,听起来像是个快被遗忘的老行业,但在芙蓉市区一间荒废店屋前,42岁的补鞋匠李毅江,每天仍默默坐在摊位前,替一双双“舍不得丢”的鞋子修补缝合,延续它们的第二次生命。
李毅江的补鞋摊并不起眼,只有一张椅子、一把遮阳伞、一块木墩、一个旧工具盒,就是他赖以维生的全部家当。
ADVERTISEMENT
在这个快速消费的年代,许多人对物品的态度变得简单直接,坏了就换,旧了就丢,少有人愿意为一双旧鞋、一件老物,花时间修补。而李毅江正是这些少数中,仍坚持守着这一门老手艺的人。

李毅江接受《花城》社区报访问时说,他的补鞋人生从童年就开始,他8岁起便在父亲的摊位旁跑来跑去,一边看,一边帮忙。
他说,当时只觉得补鞋很复杂,但这些年过去,他已能熟练地拆解每种鞋子的结构,判断该换底、换胶、缝线,还是整双重做。对他而言,补鞋不只是一门手艺,更是一份责任,即使这门技艺逐渐被时代遗忘。
“我的补鞋手艺来自父亲,而父亲则是向公公学的,我至今仍使用父亲留下的针刀,所有工具都是自己打磨、自己制作,虽然现在网购很方便,但我还是习惯用自己做的工具。”
他指出,在公公那个年代,连绳子都没有,只能用蜡和铁线自制,随着时代演进,工具逐渐变得便利,补鞋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时代不一样了,要求也不一样。”
李毅江回忆,父亲那个年代顾客多是工厂工人,修补的鞋子以工业鞋为主,现在不一样,运动鞋、包鞋、登山鞋比较多。疫情之后,更多人找他修补鞋子,或许是行情不好,大家都能省则省。
他说,现在的补鞋技术和过去不同,以前是补贴或缝线,现在许多时候是整个换底,导致很多人鞋子坏了就直接丢掉。
“不过,也有些鞋款设计特殊,根本无法修补,但我仍时常遇到顾客坚持要修,非修不可。”
他指出,现在的修补鞋子虽然工序变多,但他习以为常,做久了就知道怎么拆、怎么粘,最重要是经验。

李毅江说,有些鞋子结构复杂,要换的零件很多,为了不被时代淘汰,他也会跟随脚步,采购符合现代鞋子的零件。
“有些复杂的鞋子,我也会告诉顾客可能要贵一点,但他们都可以接受。”
他指出,疫情之后,芙蓉市区的人流锐减,不再像以前人来人往,现在每天做的,几乎都是熟客,有时候下雨就迟开档,有时候就选择休息。
他坦言,这份工作很难做快钱,要有耐心,也要和顾客培养信任,有时候一个鞋底要花一两个小时,传统手艺是这样,急不来。
他说,有些顾客拿来的是穿了十几年的鞋,有些是小孩用的旧书包,这些东西对他们有感情,不舍得丢。

当被问起这门手艺的未来时,李毅江坚定地说,就算AI来了也很难取代,除非人们都不再珍惜自己的东西。
李毅江认为,补鞋不只是“修”,材料、胶水、针线,都是靠双手与经验慢慢累积出来的,许多人以为买工具就能自己修,但做出来的效果也完全不同。
他说,手作的温度,是机器无法还原的,为了配合各种材料变化,他也得不断学习。
“有时候鞋子内部还有碳纤维、软垫、气垫等等,不只是用胶水就能搞定的,有时候还得上网买零件,学习怎样修补不同的鞋子,学习永远做不完。”

李毅江指出,尽管这门手艺有需求,但愿意学的人却越来越少,补鞋很难教,要从底层做起,年轻人没兴趣,也没那个耐性。
“学补鞋不是看几次就会,要做错、做坏、再修、再学,慢慢来,这份技艺已不只是谋生,更是一种精神,也传承公公和父亲的手艺。”
他说,有些顾客脚部动过手术,鞋子必须特别设计,修补时也是一种挑战,这些皆是全靠经验累积。他相信,只要还有人愿意珍惜物品、不随意丢弃,补鞋这门行业就不会完全被淘汰。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