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德荣 | 曼达尼胜选 伊青团在兴奋什么


曼达尼当选纽约市长,创下了多项“历史纪录”。
他不仅是纽约百年来最年轻的市长,也是纽约史上首位公开自己宗教信仰并成功当选的穆斯林市长。更特别的是,他自称“民主社会主义者”,在资本主义的心脏地带,这四个字显得既大胆又颠覆。
ADVERTISEMENT
这位来自皇后区的政治新星,从不避讳自己的立场。他直言:以色列正在加沙实施种族灭绝,是一个种族隔离国家;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应被逮捕。他的发言锋芒毕露,对巴勒斯坦的坚定支持与对以色列的批评,远远超出民主党建制派的“安全界线”。
然而,令人玩味的是,在地球另一端,大马的伊青团在脸书上转发了曼达尼胜选的消息,认为这场胜利源自厌倦高昂生活成本的纽约年轻世代与工薪阶层的觉醒浪潮,并多少视之为“伊斯兰在美国的崛起”。他们欢呼的,也许是从曼达尼的政治理念与成功中获得了鼓舞;也或许,更是因为那一句——“我是穆斯林!”
曼达尼的政纲:免费巴士、免费托育、冻结房租、提高富人税与企业税,筹集700亿美元兴建公共住宅;五年内最低薪资涨到每小时30美元。
在大马,这类政策早已耳熟能详。从乐龄与残障人士的免费巴士,到学生优惠月票,再到“昌明促销”活动,一切都以降低生活成本为号召。
这类政策看似“人民至上”,但其背后却是政治学上颇具争议的名词:民粹。民粹的逻辑简单直接:迎合大众情绪、满足当下需求,至于经济结构能否支撑、长期后果为何,那是以后再说的事。
前经济部长拉菲兹开办的5令吉FlexiMart,正是这种逻辑的延续。便宜当然可喜,但代价是供应商被压价、利润被稀释、生产被迫削减成本。也许换来更低的工资,或更廉价的生产模式。
于是,民粹成了一场“短痛的幸福”,长远则可能是制度的空洞化。
更矛盾的是,当伊党部分穆斯林群体在为“穆斯林市长”欢呼时,却刻意忽略曼达尼的另一面。他坚定支持LGBTQ+群体权益,推动废除歧视跨性别者的“游荡法”,支持性别认同自由等。
换句话说,他们欢呼的那位“穆斯林市长”,恰恰是他们在本国政治中最反对、最排斥的那种人。他们只选择了自己想听的部分“穆斯林”而刻意忽略了他信仰中的包容与人权精神。
曼达尼之所以能崛起,不在于他信什么教,而在于他敢代表那些被边缘化的群体发声。他用制度改革去扩大平等的边界,保障个体的选择权,也让多元与公正不再只是口号。
美国的政治体系或许千疮百孔,但它依然容得下一个穆斯林社会主义者站上舞台,为跨性别者与穷人辩护。这,才是民主真正的意义。
当大马伊党部分穆斯林群体在社交媒体上为曼达尼的胜选喝彩时,或许也该停下来问一句:大家究竟是在兴奋什么?
这是一个信仰伊斯兰的人的胜利,还是一个代表平等、包容与社会正义的灵魂,赢得了城市的信任?
马来西亚自称多元,却常被狭隘定义束缚。
当不同族群、信仰与身份的人都能在这片土地上为所信的理想发声,为弱势者争取权利;那时,才真正值得喝彩。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