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花城观点

发布: 5:07pm 10/11/2025

人生百态

李彩婷

人生百态

李彩婷

李彩婷 | 当孩子走错路,父母无声的痛

“全天下没有一个爸爸妈妈,要花一个20年,去养一个杀人犯。”

这是台湾剧《我们与恶的距离》里的一句台词,沉重而令人鼻酸,也是许多父母最害怕面对的现实。

ADVERTISEMENT

当雪州校园发生14岁学生行凶的悲剧时,这句话显得格外刺痛人心。

我们为逝去的生命感到痛惜,但也无法回避更深层的疑问:究竟是什么,让一个孩子走上如此极端的道路?

每当社会发生骇人案件,我们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加害者的行为与受害者的悲惨命运,却鲜少有人关注加害者的父母,他们给予孩子生命,但在孩子犯下滔天大罪,他们也成了社会舆论的箭靶。

他们可能会反复追问自己:“到底是我走错了哪一步?是不是太忙忽略了孩子?是不是没有好好陪孩子聊天?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这种自责,没有出口,也没有答案。

父母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从学走路、说话、上学、成长,每一步都付出心血。他们或许严厉、或许温柔,却都有同样的盼望,希望孩子能平安长大,做个好人。

没有父母会默默期望“我的孩子将来会犯罪”,然而,命运有时却以残酷的方式,让这份希望变成终身的梦魇。而这样的懊悔,或许会伴随他们一生。

当舆论聚焦,社会往往用最简单的方式,切割复杂的人性,即凶手与受害者,坏孩子和好家庭。然而,有时候问题比这些标签来得更复杂。

就像大马歌手黄明志,他的叛逆、争议、不被主流接受,甚至卷入毒品与命案风波,被媒体穷追不舍。

而他的父母在媒体追访中,没有失态,只是平静地回答:“一切都进入司法程序,就走一步算一步。”这句话不是冷漠,而是一种爱到尽头,却什么也做不了的无力感。

当孩子选择了与社会价值相悖的道路,父母往往成了无声的受害者。他们不仅要承受外界的指责与异样眼光,更要面对内心的拷问:为什么那个曾经天真喊着爸爸、妈妈的孩子,如今却成了新闻标题中的“凶嫌”、“争议人物”?

这种心碎,外人永远无法体会。

我们当然要为受害者讨回公道,但在谴责的另一端,也该给受害者与加害者家庭一些“人性”的空间。

这个世界需要正义,但同样需要温柔的理解。在审视他人的错误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人性最深层的脆弱与无助。在每一场悲剧的背后,除了罪与罚,还有一对破碎的父母心。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