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嵩杰|去殖民化去得了吗?


月前爆发波德申应该易名去殖民化,以捍卫国语地位的争议,乍看来这只是历史命名的课题,但看清楚挑起这项无意义争论的非政府组织背景,你还是嗅出骨子里头的政治味道。
这项争议已过了一段时日,目前的状态应该是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已经不再是大家关注的话题,但翻开历史档案,可以让我们回首波德申的过去,以及还有一个比波德申开伐历史更悠久芦骨的存在,也是个蛮有意思的历史课题。
ADVERTISEMENT
其实波德申市议会管辖范围内靠近马六甲另一隅的船头Pengkalan Kempas,由宁宜河口溯源而上的芙蓉亚沙开荒采矿史,所牵引的历史线索来推算,船头也一样比波德申的建埠史,都来得更早。
当英殖民地海峡政府秘书Frederick Dickson在1887年,造访“森美兰州”首个英属双溪芙蓉及日拉务领地,旨在为这个州推动深水港口的建设。
那时波德申在地方上,追根溯源是叫Arang Arang,其名称背景是这里曾盛产过木碳,与这班人倡议的Pantai Dermaga扯不上边。
波德申早年这个港口的产生,不外乎是经济因素,为了从芙蓉运载锡产及农产品,并由波德申船运至巴生,芙蓉至波德申的铁道运输线应运而生,这段当年耗资不菲的铁道线,是马来半岛第三段英殖民地时期建设的铁道。
芙波铁道承建英商还是半岛首家私营铁道承包商,至1908年才把芙波这段铁道经营权移交给马来亚联邦政府,在上世纪初,尽管北部有巴生及北海港口的竞争,但波德申确一度是业务繁忙的商港,。
推动建设芙波铁道的大功臣Dickson自然成为这个新城镇的命名由来,波德申是在1919年正式被颁布为市镇,这个名称沿用至今,还有幸了避开上世纪80、90年代路名地名“去殖民化”被重新命名的运动。
20世纪初好多家英资大园坵公司进驻波德申,芙蓉最有名气的华资公司广生号在波德申也拥有大片园坵;吉隆坡大亨陆佑及欧洲商人也曾在波德申投资盐业,但失败告终。
鲜为人知的是波德申一度是鸦片进口的商点,中国或印度还是来源国,幸好波德申还是篮子及帽子制造业有名的盛产地,这两项手工产品曾是主要的出口业务,还拥有出口至英国的记录。
早在1901年,荷兰油公司shell,就在波德申建起炼油厂,油产量成为港口的主要收入来源,名气开始远播的波德申,在那个时期逐渐成形的半岛马来联邦,可是一个规模最大的石油生产终站。
台湾民进党一直努力不懈在历史教课书去中国化,要抺掉台湾人多代人建立起中台原是一家人的历史记忆;历史事实归事实,波德申是英殖民地政府一手打造起来的城镇也是史实,为波德申易名去殖民化,抺不去马来亚被葡萄牙、荷兰及英国殖民过的历史过去。
波中新上任董事长卓鸿春在易名争议事件上已给出一个最好的诠释:“Port Dickson是一个世界性的标记,没有改名的必要。”波德申的历史地位一语概之。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